《蒙恬》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蒙恬》人物故事小傳
蒙恬(公元前?—前210年),秦始皇時期著名將領。其祖先原本齊人,自祖父蒙驁起為秦國將軍,屢建戰功。其父蒙武曾參與指揮滅楚戰爭,功勛卓著。蒙恬出身將門,通曉兵道,自然成為秦將。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蒙恬協助李信率兵20萬攻楚,因李信驕傲輕敵,秦軍敗北。二十六年,蒙恬與王賁率師伐齊,以辟實擊虛,攻其不備之戰術,一舉攻滅田齊政權。實現全國統一。蒙恬因功升任內史。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防御匈奴的侵擾,命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黃河以南土地,將匈奴逐出河套地區,使河套內外廣大地區,在一段時期內擺脫了兵連禍接的災難。蒙恬為防止匈奴再犯,采取了多種戰略措施:在收復地區重建守備郡縣;大規模修筑長城,把昔日秦、趙、燕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水(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徙民實邊,加強邊防;修筑由九原郡直達京都咸陽的“直道”,以加強邊塞與朝廷的軍政聯系。秦始皇去世,趙高陰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殺長子扶蘇。蒙恬也遭趙高陷害,被迫服毒自殺。
〔正史〕
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①蒙驁,自齊事秦昭王②,官至上卿③。秦莊襄王④元年,蒙驁為秦將,伐韓,取成皋、滎陽,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五年,蒙驁攻魏,取二十城,作置東郡。始皇七年,蒙驁卒。驁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嘗書獄典文學⑤。始皇二十三年,蒙武為秦裨將軍⑥,與王翦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⑧。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⑨。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⑩。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趙高(11)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12),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強力,通于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13)。高即私事公子胡亥(14),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復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15),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走瑯邪。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時丞相(16)李斯(17)、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18)、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使者以蒙恬屬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19)為護軍(20)。使者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趙高恐蒙氏復貴而用事,怨之。
毅還至,趙高因為胡亥忠計,欲以滅蒙氏,乃言曰:“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曰‘不可’。若知賢而俞弗立,則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誅之。”胡亥聽而擊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陽周。喪至咸陽,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子嬰(21)進諫曰:“臣聞故趙王遷(22),殺其良臣李牧(23)而用顏聚,燕王喜(24)陰用荊軻(25)之謀而倍秦之約,齊王建(26)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27)之議。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胡亥不聽,而遣御史(28)
曲宮乘傳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非敢飾辭以避死也,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且夫順成全者,道之所貴也;刑殺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殺三良(29)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于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于無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30)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觀于記府(31),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于參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將以諫而死,愿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于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
《史記》卷八八
〔注 釋〕
①大父:即祖父。②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期秦國君,公元前306—前217年在位。③上卿:周官制,宗周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級,上卿為最尊貴者。④秦莊襄王:名子楚,戰國時秦國君,秦始皇之父,公元前249—前246年在位。⑤嘗書獄典文學:唐司馬貞《史記索引》謂蒙恬嘗學獄法,遂作獄官,典文學(主持文書工作)。⑥裨將軍:副將,主將的副手。⑦王翦:秦著名將領,以戰功封武成侯。⑧項燕:楚國將領。楚王負芻四年(公元前224年)率軍攻秦、次年,秦將王翦伐楚,項燕戰敗被殺。一說自殺。⑨楚王:名負芻,公元前227—前223年在位,楚國最后一個國君。⑩內史:秦漢時京師之地方行政長官。(11)趙高:秦宦官。原系趙國貴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他趁機與李斯合謀,偽造遺詔,逼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秦二世。繼殺李斯,任中丞相,獨攬朝綱。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旋為子嬰所殺。(12)隱宮:古時受宮刑后,需在蔭室隱養百日,故曰隱宮。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載:蓋其父犯宮刑,妻子沒為宮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趙姓,并宮之,故曰:“兄弟生隱宮”。謂“隱宮”者,宦之謂也。(13)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輛的官吏。(14)胡亥:秦始皇次子,秦朝第二代皇帝,公元前210—前207年在位。(15)甘泉:這里指甘泉宮,建在甘泉山(今陜西淳化西北)。(16)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17)李斯:秦著名政治家。(18)扶蘇:秦始皇長子。(19)舍人:侍從人員。(20)護軍:官名。秦有護軍都尉。(21)子嬰:扶蘇之子。公元前207年被趙高立為秦王,后投降劉邦,被項羽所殺。(22)趙王遷:趙悼襄王之子,即幽繆王,趙國第任國君,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23)李牧:趙國名將。(24)燕王喜:燕孝王之子,公元前254—前222年在位。(25)荊軻:衛國人,后為燕之上卿,荊軻刺秦王的主角。(26)齊王建:齊襄王法章之子,公元前264—前221年在位。(27)后勝:戰國末年齊相。(28)御史:官名。即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行政官吏之權。(29)三良:秦穆公時的三個良臣,即奄息、仲行鍼鍼虎。(30)先主:指秦始皇。(31)記府:天子保存史策文書之處。
〔相關史料〕
【綱】丙戌,三十二年,帝巡北邊,遣將軍蒙恬伐匈奴。【目】初,始皇之碣石,使盧生求羨門子高,還秦得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巡北邊,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
【綱】丁亥,三十三年,蒙恬收河南地;筑長城。【目】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筑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暴師于外十余年,恬常居上郡統治之。
《綱鑒易知錄》卷八
上一篇:《蕭何》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蕭何》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蔡澤》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蔡澤》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