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烏德生平簡介,達烏德歷史評價,達烏德怎么死的?
穆罕默德·達烏德(MohamedDaoud,1909—1978),阿富汗當代最有影響的政治家之一,曾任阿富汗王國首相(1953—1963年)和阿富汗共和國總統(1973年7月—1978年4月)。
1909年,達烏德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他的家庭屬穆沙希班王室家族。1930年,達烏德的伯父穆罕默德·納迪爾將軍為阿富汗國王,成為他的家族登上阿富汗最高統治地位的開始。
達烏德的父親叫穆罕默德·阿齊茲,是國王納迪爾的兄弟。納迪爾稱王后,任命阿齊茲為駐德國大使。1933年6月6日,阿齊茲在柏林遇刺身亡。
1921年,達烏德在法國上中學。1929年回國,在外交部短期任職后,進入喀布爾軍事學院學習。他同他的堂弟穆罕默德·查希爾在這個學校同學,他們在家里又一起聽叔父哈希姆講述阿富汗歷史和阿富汗的政治現實狀況。這位查希爾,于1933年11月8日,繼承父位,成為穆沙希班家族第二代、也是最后一代國王。
1931年,達烏德畢業于軍事學院,并在陸軍中任職。1932年,在東省司令部工作。1933年,他被任命為南格哈爾省省長兼駐軍司令。1935年,晉升為中將,任坎大哈和法拉省省長兼駐軍司令。1939年,被調任喀布爾中央軍團司令,兼任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團司令(普什圖語是“達·馬卡茲·昆瓦爾”),這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奪取和保持政權的人,是一個關鍵性職位。
但是,當時阿富汗的政局使得到這個重要職位的人還不能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查希爾國王在他即位的前二十年中,不理政事,是位“統而不治”的國王。兩位叔父牢牢掌握著權力。1933—1946年,他的叔父哈希姆任首相。1946—1953年,另一位叔父馬茂德任首相。達烏德在1946年參加內閣,擔任了國防大臣;1948年兼任財政大臣。這些職位比中央軍團司令的職務重要得多,即使這種重要職位,也不能使達烏德有所作為。他反對叔父的親西方政策,反對在邊界問題上的軟弱政策,對社會經濟改革緩慢和對興修水利工程停滯不前也極為不滿。然而,他的對抗手段只限于爭論,并于1951年退出內閣。以后被調任駐瑞士和比利時大使。不久回國,又任中央軍團司令。
1953年9月20日,查希爾國王任命達烏德為阿富汗王國的首相。這次事件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令人吃驚的、突如其來的、但經過大多數王族成員同意的“宮廷政變”。實際上這是哈希姆、馬茂德兩屆內閣政策失敗的必然結果。從1953年9月到1963年3月,達烏德一直任阿富汗首相,成為阿富汗內外政策的決策者。這個時期,在阿富汗當代史上,被稱為“達烏德的十年”。
在這十年中,達烏德極力加快赫爾曼德河谷水利工程的建設。這項工程開始于1946年。興建這項工程的目的,是為了把赫爾曼德河變成易于管理的運河,迅速發展該河谷地區的農業。具體的預期目標有三個:種植經濟作物,定居牧民和建立糧食基地。1945年末,阿富汗政府開始同美國摩利遜·納德森公司談判,成立摩利遜·納德森阿富汗公司。在1946—1953年建設期間,貪污舞弊事件迭起,工程陷于停滯狀態,引起國內普遍不滿。截至1949年9月,就有2000萬美元流入了摩利遜·納德森公司的錢柜。為此,阿富汗政府欠了美國一億美元的貸款。達烏德譴責前政府的弊政,從執政起便開始了這項工程的第二階段(1953—1963年)。他重新組織了工程行政管理機構,以便逐步用阿富汗的技術人員代替美國人。他主持建筑了許多水壩、在河谷地區建立了一些居民點。1961年,他領導下的阿富汗技術專家小組提出有關河谷地區的農業、灌溉、排水、植物保護計劃。但整個說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修工作很差,許多計劃不能落實,加上該河谷鹽堿性太大,施工地點不適當,農業受益并不顯著。
在這十年中,達烏德為加快阿富汗經濟發展的速度,推行“國家主義”政策。這種政策是由國家指導和計劃經濟發展的政策,是受了土耳其凱末爾的“國家主義”原則和蘇聯計劃經濟的影響。達烏德在上臺前,曾反對馬茂德的親西方政策,因而在上臺后發展了同蘇聯的關系,1956年他曾對蘇聯作了國事訪問。達烏德因此獲得了“紅色親王”的稱號。1956年,達烏德政府制訂了第一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1956年9月—1961年8月)。計劃的重點是發展農業,相應地發展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它加強了全國交通事業的建設(如修公路、飛機場、內河港口、電訊網等),并且爭取外國貸款和技術援助。1954年1月,蘇聯貸款給阿富汗350萬美元。1955年,阿富汗和蘇聯簽訂了商品交換貨物議定書,規定阿富汗用羊毛、棉花和獸皮換取蘇聯的石油、軋鋼和建筑材料。達烏德首次訪問蘇聯時,雙方簽訂了長期等量換貨物資償還的貸款協定。這個五年計劃是在蘇聯的一億美元貸款的情況下開始的。達烏德也爭取美援,1956年同美國達成了修建坎大哈國際機場工程的貸款協議。在達烏德的政策影響下,蘇聯不斷擴大在阿富汗的經濟勢力。1956—1968年,蘇聯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達11億美元,其中3億為軍事援助。
1962年,阿富汗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這個計劃的重點是發展工業,修建大小工廠40個,修建公路兩條,大小飛機場8個。農業主要投資水利工程和推廣新技術。這個計劃是達烏德1960年夏訪蘇時得到3億美元貸款的許諾下開始的。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后期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初期,達烏德企圖繼續二十年代阿馬努拉國王失敗了的社會改革。他的社會改革主要包括:鼓勵婦女去掉面紗;創辦男女合校;實行男女在政治、職業和社會地位方面平等;宣布政教分離;取消教產;選舉民主化。為了實行這些改革,達烏德決定從打破阿富汗的舊習慣為突破口。1959年8月25日,在阿富汗獨立節的慶祝會上,達烏德和他的副首相、王族成員、高級軍官的妻子、女兒們出現在觀禮臺上。這些婦女都沒有戴面紗。這個破例的行動,使喀布爾市民大為吃驚。他任命婦女做播音員,派阿富汗婦女代表團出席亞洲婦女大會,派一名婦女參加聯合國的阿富汗代表團。在征得家長同意后,他讓40個六年級女學生進入陶瓷廠和男工一起勞動。他為婦女在醫學、理工、法律、語言等各類學校學習創造條件,還讓她們去國外受高等教育。在改革之風的吹拂下,一批反映現實、揭露社會黑暗、伸張正義的文學藝術作品相繼問世。對于反對改革的頑固派,他采取了一些制裁措施。他說:“世上無難事,只要努力,總會取得成績。”但他在封建神權勢力的壓力面前,并不堅定。1960年以后,實行收縮政策,放緩了改革步伐。
普什圖尼斯坦問題是達烏德統治十年期間最尖銳的問題。普什圖尼斯坦指位于阿富汗以東、印度河以西、帕米爾以南的山區。這里居住著七、八百萬普什圖人(或稱巴克同人或帕坦人),同阿富汗人同屬一個民族。1893年,英國強迫阿富汗政府簽訂了名為“杜蘭線”的國界協定,將這個山區劃歸英屬印度。1921年阿富汗和英印政府簽訂的條約中,重申“杜蘭線”為國界。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在英國支持下,通過“公民投票”將這個山區劃歸巴基斯坦。阿富汗政府認為這是非法的。因而不承認這次投票。1949年,長期居住在阿富汗的加法爾·汗回到普什圖尼斯坦,領導了這個山區的紅衫黨,開展所謂獨立運動。阿富汗政府支持這個運動。1955年,巴基斯坦政府把西部諸省區(包括普什圖尼斯坦)合并為一個省,即所謂“一體化計劃”。達烏德發表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巴基斯坦認為是干涉它的內政。雙方互相指責,發展到兵戎相見。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政府,都曾出面調解,但未能解決兩國邊界糾紛。1961年兩國宣布斷交。從1961年到1963年,達烏德宣布封鎖兩國邊界使阿富汗經濟蒙受損失,引起國內不滿。
達烏德用“巴·塔拉非”(“不偏不倚”)來命名他的對外政策,意思是在大國的“冷戰”對抗中,對任何一方都持中立的和不結盟立場。他在1955年一次答記者問時說:“中立的定義不言自明,阿富汗不想跟隨任何軍事集團。”他歡迎蘇聯、美國、西德、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等國的不附帶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但聲明不參加任何外國軍事防務條約。1955年達烏德政府拒絕加入美國控制的巴格達條約組織。他作為不結盟國家會議的創始人之一,出席了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第一次會議。阿富汗在1950年承認我國。在他的任期內,阿富汗于1955年1月20日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并一直同我國保持著平等的經濟往來和友好關系。1957年,達烏德首相和周恩來總理互相進行了友好訪問。陳毅副總理兼外長于1960年8月訪問阿富汗,兩國在喀布爾簽訂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達烏德為解決兩國邊界問題談判奠定了基礎。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兩國政府于1963年11月22日簽定了中阿邊界條約。
1963年,阿富汗國內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查希爾和達烏德爭奪權力的斗爭明朗化了。達烏德是一個專斷獨裁、不容異議的家長式人物,他發展個人權勢使查希爾深懷疑懼。他們兩人在政見上的分歧發展到政治上的決裂。查希爾不同意達烏德的對外政策,反對達烏德同巴基斯坦搞僵。因此,在1963年趁阿富汗同巴基斯坦斷交之機,將達烏德趕下臺。查希爾國王用“王室成員不得參政”的修改憲法條款,迫使達烏德辭職。辭職后,達烏德發表了《告國人書》,仍“向普什圖尼斯坦的同胞們致以最誠摯的同情”,“希望普什圖人民勝利地實現他們神圣的民族愿望”。
達烏德下臺后,阿富汗政局長期動蕩不寧。從1963—1973年的十年中,更換了五屆首相,平均兩年發生一次內閣危機。達烏德似乎無聲無息地蟄居了整整10年,實際上卻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時機終于來到了。1973年6月25日,阿富汗國王查希爾到英國和意大利治療眼疾。達烏德在青年軍官集團的支持下,于7月17日2時30分發動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宣布阿富汗為共和國。8月1日,宣布組成新內閣,他一身兼任四職: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和最高經濟委員會主席。他任命了一個主要由青年軍官組成的中央委員會來協助他工作。政變發生時,查希爾正在羅馬治病。消息傳來,這位阿富汗當代史上在位四十年(1933—1973年)的君主,于8月宣布引退,從而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被廢黜國王的行列。
1977年1月,阿富汗進行了選舉,通過了新憲法。同年2月,達烏德就任阿富汗共和國總統。他重新掌權后,在經濟上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發展工農業生產的政策。例如增加發放農業貸款,提高一些農產品的價格,擴大種植面積,恢復倒閉的工廠,將國家部分土地分給無地農民,鼓勵私人投資,加強外匯管理,限制進口商品,等等。同時,通過政府貼現,加強市場管理,控制物價上漲幅度,統一重量單位。他還開展了反貪污、反走私斗爭,實行銀行國有化,收回私人侵占國家的土地。由于實行這些政策,阿富汗的經濟狀況有所好轉,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金迅速上升。收支順差從1972年到1973年度的220萬美元,一躍而為1976年到1977年度的650萬美元。在同一時期,可兌外匯從180.9萬美元增至12,847萬美元。1976年3月開始實行的第一個七年計劃,要求到1983年國民生產總值增至1,476.9萬阿富汗尼①,國民生產總值增長53.4%,平均年增長率為6.3%。政府國庫在實行七年計劃初期,剩余的阿富汗尼,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達烏德經濟政策上的不當之處在于七年計劃的重點仍然是發展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在一個可耕地面積只有4%的農業國度里,不去發展農業,卻去優先發展工業,結果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在社會改革方面,達烏德還繼續他1953—1963年的工作。他頒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如土地改革法、文官法、刑法、民法等。文官法中規定了政府官員必須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和必須遵守的其他道德規范,目的在于提高官員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長達四卷的民法中,涉及到社會和司法的所有領域,如婚姻、繼承、契約、不動產、交易、抵押、動產等。達烏德用這些法典代替了伊斯蘭教的法典,從而在法制上最后完成了二十年代阿馬努拉國王開始的社會改革工作。
達烏德決心進一步解決普什圖尼斯坦的問題。1976年,他和布托進行了互訪,雙方同意在1955年萬隆會議宣布的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來解決政治分歧。兩國關系從此有了改善,邊境局勢有所緩和。布托急于同阿富汗簽訂一個協定。達烏德認為布托反對普什圖尼斯坦自治,簽訂協定的條件尚不成熟,而且布托政權并不穩定,因而對布托的建議反映冷淡。他只是說,關于簽訂協議一事,等1977年3月巴基斯坦大選以后再說。這次大選,釀成布托的被捕。1977年10月,齊亞·哈克訪問喀布爾,同達烏德的會談沒有成功。普什圖尼斯坦問題,作為兩國懸而未決的問題拖了下來。
在對外政策方面,達烏德重新執政后繼續奉行不結盟的原則。1973年至1975年,他先后親自出訪或派特使訪問了蘇聯、印度、伊拉克、伊朗、中國等十幾個國家。他同蘇聯和美國保持著大致對等的關系。在經濟援助上,蘇聯占第一位,美國占第二位。蘇聯曾力圖用它的經濟力量影響達烏德。但在1975年以后,達烏德感到他的地位已經穩固,便力圖擺脫蘇聯的影響。為了得到宗教界支持,達烏德加強同穆斯林國家的關系。他得到了伊斯蘭開發銀行、科威特基金會的貸款和沙特阿拉伯的贈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為阿富汗提供了850萬美元,以建立一座糖廠。伊朗于1975年提供20億美元,超過了蘇聯對七年計劃提供的全部援助。在達烏德任總統期間,同我國保持著友好關系。1974年他派伊納姆作為總統特使訪問我國,在北京簽訂了新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達烏德上臺一開始,就受到以“穆斯林兄弟會”為代表的封建神權勢力的攻擊。達烏德吸取阿馬努拉改革失敗的教訓,一方面打擊反改革派勢力,一方面安撫一些宗教首領。為其到處修繕、建造清真寺,拜謁圣裔陵墓,參加聽經。為防止王族叛亂,在政變當天,就逮捕了前內閣成員及其他官員40多人,其中包括他的堂弟,中央軍團司令阿卜杜爾·瓦利少將。1974年,審判了一批“穆斯林兄弟會”成員。1975年7月下旬,鎮壓了“穆斯林兄弟會”在北部帕爾旺省潘杰爾山谷發動的叛亂。
對達烏德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宗教和王族右翼勢力,而在于蘇聯操縱的、以“左”的革命面目出現的人民民主黨。人民民主黨創建于1965年1月,它的主要領導成員是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曾任阿富汗官方巴赫塔通訊社處長)、巴布拉克·卡爾邁勒(阿富汗國民議會議員)和哈菲佐拉·阿明(阿富汗國民議會議員)。兩年以后,黨內分裂為兩派:塔拉基的“人民派”和卡爾邁勒的“旗幟派”。這兩派在六十年代末,都在阿富汗軍隊中發展黨員,擴大組織。達烏德在1973年發動政變時,得到了兩派的支持。政變以后,兩派在軍隊中,特別是在高級軍官中繼續發展黨員。阿明在塔拉基的直接領導下,在軍隊中“開展”黨的工作。
達烏德意識到人民民主黨兩派在軍隊中活動的危險性,也看到這批“左”派人物已成為蘇聯的代理人。加上宗教界人士強烈反對親蘇,而達烏德本人也需要英美支持,因而決定清洗政府中的親蘇派。人民民主黨兩派的活動有著復雜的國際背景。蘇聯霸權主義者一直把阿富汗作為同美國爭奪的重點地區。他們除了經濟滲透和政治干預之外,還不斷在阿富汗培植代理人,以便破壞阿富汗的不結盟政策。人民民主黨兩派,都是親蘇派。兩派雖然支持過達烏德上臺,但發現達烏德排除蘇聯干涉并堅持不結盟政策時,便起而持反對立場。為了統一反達烏德政權的力量,1977年蘇聯出面,兩派合并為人民民主黨,把顛覆達烏德政權作為共同的主要目標。
達烏德政權在1978年遇到巨大的困難。經濟發展因資金短缺、人力物力不足而停滯不前。土地改革受到封建地主的頑強反抗,以至無法進行。人民生活空前困苦。面對著這些困難,達烏德放棄了早期標榜的“民主”、“自由”許諾,加強獨裁專制統治,結果,人民對立的情緒更加強烈。人民民主黨決定利用這些情況,推翻達烏德。1978年2月,達烏德清洗了政府中的親蘇派。人民民主黨決定在5月27日動手。1978年4月17日,人民民主黨的著名政治家、工會領導人米爾·阿克巴爾·卡比爾被暗殺。這件事引起了社會上的不滿,從而成為人民民主黨行動的導火線。他們抓緊時機,于4月19日在喀布爾組織了15,000人的游行示威。4月25日,達烏德政府開始大逮捕。4月26日,逮捕了塔拉基、卡爾邁勒和阿明等7個人民民主黨領導人。人民民主黨決定提前實行原來計劃。4月27日晨,當達烏德在內閣開會,討論處置塔拉基等人的問題時,一場歷時24小時的政變發生了。
軍隊背離了達烏德。阿卜杜勒·卡迪爾空軍上校和阿斯拉姆·瓦坦賈爾陸軍少校率領軍隊進攻總統府。總統衛隊抵抗失敗。達烏德全家躲在地下室里拒絕投降。結果全家30余人被當場打死,只有一個孫女幸免。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99.html
上一篇:達·伽馬生平簡介,達·伽馬歷史評價,達·伽馬怎么死的?
下一篇:達爾文生平簡介,達爾文歷史評價,達爾文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