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榮》人物故事小傳
楊榮(公元1371—1440年),字勉仁,初名子榮。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更名榮。榮頗具才識,為成祖親重,每北巡及出塞,必令扈從。仁宗立,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英宗時如故。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進少師。五年(公元1440年)卒。榮歷事四朝,謀而后能斷,與楊士奇,楊溥同入閣,并稱“三楊”,榮最以才著,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著有《后北征記》、《楊文敏集》
〔正 史〕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邃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簡入文淵閣,為更名榮。同值七人,榮最少,警敏。一日晚,寧夏報被圍。召七人,皆已出,獨榮在,帝示以奏。榮曰:“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余日,圍解矣。”夜半,果奏圍解。帝謂榮曰:“何料之審②也。”江西盜起,遣使撫諭,而令都督韓觀將兵繼其后,賊就撫奏至,帝欲賜敕勞觀。榮曰:“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帝益重之,再遷至侍講。太子立,進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直諸臣同賜二品服,評議諸司事宜,稱旨,復賜衣幣。帝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榮至,輒為霽顏③,事亦遂決。
五年,命往甘肅經畫軍務,所過覽山川形勢,察軍民,閱城堡。還奏武英殿,帝大悅。值盛暑,親剖瓜啖之。尋進右庶子,兼職如故。明年,以父喪給傳歸。既葬,起復視事。又明年,母喪乞歸,帝以北行期迫不許,命同胡廣、金幼孜扈從。甘肅總兵官何福言脫脫不花等請降,需命于亦集乃。命榮往甘肅偕福受降,持節即軍中封福寧遠侯,因至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務,還陳便宜④十事,帝嘉納之。
八年,從出塞,次臚朐河。選勇士三百人為衛,不以隸諸將,令榮領之。師旋,餉不維,榮請盡以供御之余給軍,而令軍中有余者得相貸,入塞,官為倍償。軍賴以濟。明年乞奔喪,命中官護行。還,詢閩中民情及歲豐歉。榮具以對。尋命侍諸皇孫讀書文華殿。
十年,甘肅守臣宗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為邊患。乃復遣榮至陜西,會豐城侯李彬議進兵方略。榮還奏言,隆冬非用兵時,且有罪不過數人,兵未可出。帝從其言,叛者亦降。明年,復與廣、幼孜從北巡。又明年,征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以間陳說經史,兼領尚寶事,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帝嘗晚坐行幄,召榮計兵食。榮對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十四年,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從還京師。明年,復從北征。
十六年,胡廣卒,命榮掌翰林院事,益見親任。諸大臣多忌榮,欲疏之,共舉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榮者。”諸大臣乃不敢言。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如故。明年定都北京。會三殿災,榮麾衛士出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帝褒之。榮與幼孜陳便宜十事。報可。
二十年,復從出塞,軍事悉令參決,賚予優渥⑤。師還,榮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已,復下詔征阿魯臺。或請調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帝問榮,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且二十年,一旦復征之,非示天下信。”從之。明年,從出塞,軍務悉委榮,晝夜見無時。帝時稱楊學士,不名也。又明年,復從北征。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饑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之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榮、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云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或請因他事為敕,馳報皇太子。二人曰:“誰敢爾?先帝在則稱敕,賓天⑥而稱敕,詐也,罪不小。”眾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遺命傳位意,啟太子。榮與少監海壽先馳訃。既至,太子命與蹇義、楊士奇議諸所宜行者。
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殿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于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謚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⑦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后賜賚,不可勝計。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明史》卷一四八
〔注 釋〕
①謁陵:參拜祖墳。②何料之審:怎么猜想之事和看到一樣。③霽顏:霽指雨過天晴,此指轉怒為喜。④便宜:可以看作主張。⑤賚予優渥:賞賜優厚。⑥賓天:去世。⑦荒服:極邊遠區域。
〔相關史料〕
魯穆,字希文,天臺人。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進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跡不入州府。比謁選,有司饋之贐①,穆曰:“吾方從仕,未能利物,乃先厲州里乎?”弗受。除御史。(明)仁宗監國,屢上封事。漢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報,然直聲振朝廷。遷福建僉事。理冤濫,摧豪強。泉州人李某調官廣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鴆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訴于官,所司納林賂,坐訴者,系獄久。穆廉得其實,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無子,以侄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產與侄,屬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兒非叔子,逐去,盡奪其貲②,妾訴之。穆召縣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兒中。咸指兒類允文,遂歸其產。民呼“魯鐵面”。時楊榮當國,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貸③。榮顧謂穆賢,薦之朝。英宗即位,擢右僉都御史。
《明史·魯穆傳》卷一五八
(公元1426年)秋八月,北京地震,漢王(朱)高煦反。丁卯,高煦遣百戶陳剛進疏,言(明)仁宗違洪武、永樂舊制,與文臣誥敕封贈,今上(明宣宗)修理南巡席殿等事,為明廷罪過。又斥二三大臣夏原吉為奸佞,并索誅之。又書與公侯大臣,驕言巧詆,污蔑乘輿,上嘆曰:“高煦果反”,議遣陽武侯將兵討高煦,大學士楊榮力言不可,曰:“皇上獨不見李景隆事乎?”上默然,顧原吉,原吉曰:“往事可鑒,不可失也。臣見煦命將而色變,退語臣等而泣,知其無能為也。且兵貴神速,宜卷甲韜戈④以往,一鼓而平之,所謂先聲有奪人之心也。若命將出師,恐不濟。楊榮言是。”上意遂決。立召張輔諭親征,輔對曰:“高煦鷙而寡謀,外戇中恇,今所擁非有能戰者。愿假臣兵二萬,擒逆賊獻闕下。”上曰:“卿誠足辦賊,顧朕新即位,小人或懷二心,行決矣。”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高煦之叛》
〔注 釋〕
①贐:贈給行旅之費。②貲:錢財。③不少貸:不寬恕。④卷甲韜戈:率領軍隊去作戰。
上一篇:《楊繼盛》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繼盛》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檀道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檀道濟》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