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
位于蕪湖市東北郊鳩江鄉(xiāng)境內,高66米,與附近的赤鑄山、大小火爐山、馬鞍山等逶迤相連,環(huán)立一體。相傳此山為干將造劍處,山上有干將墓,砥劍石和淬劍池等遺跡。據《蕪湖縣志》記載:“神山古有羅漢寺和李衛(wèi)公祠。”羅漢寺的歷史和遺址已不可考。明朱萬爵有詩題詠:“此寺藏山腹,青蔥引路長。青溪門外水,古柏殿中香。”李衛(wèi)公即唐初名將李靖,因輔佐唐高祖平定天下,屢建戰(zhàn)功,封衛(wèi)國公。李靖曾在蕪湖一帶平定輔公祐的叛亂,使江南人民得以定居樂業(yè),后人遂建李衛(wèi)公祠于神山,歲時奉祀。宋乾道七年(1171年),蕪湖天旱,縣令沈端節(jié)到李衛(wèi)公祠遺址祈禱求雨,果然二日得雨,乃建亭于山巔,取蘇東坡《喜雨亭記》之意,命名為“志喜亭”,同時重修李衛(wèi)公祠。從此,神山祈雨的傳說遐邇皆知,“神山時雨”也成為古時蕪湖一大自然景觀。李衛(wèi)公祠今已蕩然無存,不過在歷代文人墨客歌詠神山的詩篇中,仍可窺見當年該祠的風采。神山自唐宋以來就是蕪湖勝景之一,峰巒秀麗,林木蔥郁,怪石嶙峋。1983年重建志喜亭。
〔古詩文賞析〕 神山李衛(wèi)公廟 清·繆大中
郭外尋幽幾竹處,巍巍古殿隱山中。
凌煙閣志匡王略,喜雨亭傳潤物功。
日暮蒼云遲過客,水流百石掠飛鴻。
至今唐史千余載,贏得人間說衛(wèi)公。
神山山勢逶迤,峰巒秀麗,蟠結壘,怪石嶙峋,林木蔥郁,曲徑幽邃,加之有唐朝李靖的廟,并有祈雨之一說,更給神山增添了許多的神秘感。歷代騷人墨客多有題詠,贊美山川,抒發(fā)吊古幽思之情感。
“郭外尋幽幾竹處,巍巍古殿隱山中。”詩人來到城外找佳景去處,幾叢青青翠竹把他引向神山。只見一路行來青云濃霧纏繞在半山腰,疊翠碧蔥互相掩映成趣,在成片的樹林中,隱隱露出高大的飛檐廊柱,那是李衛(wèi)公廟和喜雨亭。這兩句詩在寫景中引出李衛(wèi)公廟,進而下面就寫李衛(wèi)公的功績。寫景是為寫人作鋪墊。
“凌煙閣志匡王略,喜雨亭傳潤物功。”回想當年,李靖輔佐唐高祖平定天下,掃除叛亂,屢建戰(zhàn)功,被封為侯。即使在死后也要為民解除憂患,在大旱之年,又降下時雨,救民于危難困惑之中。英雄驍將,忠義之士,此功此德,人民豈能忘掉,建廟、建亭以抒懷念之意。這兩句是實寫,具體寫李衛(wèi)公的豐功偉績,表達作者對李衛(wèi)公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日暮蒼云遲過客,水流百石掠飛鴻。至今唐史千余載,贏得人間說衛(wèi)公。”暮色蒼茫,紅日西沉,看半山腰農戶人家,炊煙裊裊。晚霞斑駁瑰麗。聽高山流水,看百鳥歸林。望丹陽諸巒,綿亙相接,遠村平疇皆在冥范昏杳之中。吊古幽思,無不感慨縈懷,暮色一點點深重起來,天地間只剩下一汪厚厚的暗藍,似乎在傾訴著千年不變的真摯深情,充塞蒼穹,冉冉不絕。詩人的懷古感情也更強烈了。以景襯情,情更濃。千余載來人們傳頌李衛(wèi)公的功績和厚德,子子孫孫,永世不忘,李衛(wèi)公的英名永存天地之間。
蕪湖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地靈人杰,獨秀一方。正因為在景中有了萬物之首的人,才使山川的美得以永恒。
(葉慶華)
〔現代散文〕 蕪湖多山,在這諸山中,蕪湖東北十里的神山當為佼佼者。神山,同赤鑄山、大小火爐山、馬鞍山,綿亙相接。清代蕪湖八景之一的“神山時雨”即是這里。
來到神山,可見群山逶迤相接,幡曲深邃,雜樹生花,極富山野情趣。每年春光正好時節(jié),山上杜鵑花開,綠樹吐青,便有成群結隊的游客臨此郊游,有的還席地野餐。
神山除了它的景色秀麗之外,還是蕪湖最富于傳奇色彩的名山之一。《圖經》記載:“干將淬劍于此,上有磨劍池。”緊與神山相連的火爐山中有一道鐵門檻,相傳是干將造劍設爐的地方。據史載,神山古代有座羅漢寺,景色清幽,藏于山腹之中。但其遺址已不可考了。
另外,古時還有座李衛(wèi)公祠,且“殿宇頗盛”,宋乾道年間重修,愈發(fā)“宏廣壯麗”。清朝時仍很壯觀。清人繆大中曾游此祠,并寫道:“鄺外尋幽幾竹處,巍巍古殿隱山中。”至民國,祠宇全毀。歷代文人墨客歌詠神山的詩篇很多,而且大都是寫李衛(wèi)公祠的。詩人筆下,李衛(wèi)公幾乎被尊成了萬靈的神。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游覽蕪湖寫的《赤鑄山》詩,則記下了神山腳下干將造劍之事,詩云:“干將昔此鑄芙蓉,風雨千秋石上松。借問閶門勝虎氣,何如江上鎮(zhèn)蛟龍。”
現在,登臨神山,可遙望市區(qū),也可環(huán)顧四周田園秀色。山間樹木花草密布,一片蔥郁的山林氣氛,是一個尋游野趣的好處所。
美哉,神山!
(舒詠平)
〔民間文學〕 戰(zhàn)國時期,神山頂上住著一位十七八歲的村姑,名叫莫邪。她臉兒紅潤,頭發(fā)烏亮,心靈手巧,當她每天在神山一個小池里挑水時,就能看見那邊赤鑄山上,有一個青年在爐邊鑄鐵錘煉。無論烈日狂風,還是嚴寒酷暑,天天如此。聽村上人說,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干將,是一個從南方來的鐵匠,由于他對鑄鐵錘煉入了迷,如醉如癡,人們都叫他“鐵癡子”。附近的姑娘誰也不愿意嫁給他。可是莫邪姑娘卻從內心里深深愛上了這個青年,但始終不好意思開口。
終于在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莫邪鼓足了勇氣,害羞地跑到干將的身邊吐露她內心的秘密。干將雖對這突如其來的愛情感到很意外,但看著莫邪那雙明如秋水,清澈美麗的眼睛,他感動了,情不自禁地緊緊握住了莫邪的雙手。三天后的凌晨,他們在爐邊舉行婚禮,儀式簡單而又奇特。莫邪的頸項上掛著一串鐵片做成的項鏈,楚楚動人。干將手持一把鐵劍,戴著一頂鐵冠,十分威武。
五年后的一天,楚王下令要他們鑄一把削鐵如泥、斫石如木的寶劍。為便于鑄劍,他們夫婦倆就在火爐山中間新砌一個大火爐。可是鑄了九九八十一次都沒有成功,他們感到很納悶。他們又琢磨起來,莫邪忽然眼睛一亮,想起四年前的一次鑄劍:當時她在旁邊用皮囊鼓風,因燃料不夠,火勢不旺,情急之中,她就把身邊平日梳頭時積留下來的落發(fā)和吃剩的幾副野雞爪扔進爐中,頭發(fā)和雞爪立即粘到紅鐵上,轉眼間化為灰燼。莫邪的一席話提醒了干將,他也記起那次鑄的劍確實與往日不同。于是他們想再試一試。
第二天,莫邪剪下她心愛的烏亮頭發(fā),干將弄來幾副雞爪,夫婦倆又開始煉了起來,當莫邪揭開爐蓋,把頭發(fā)和雞爪投到爐中時,只見爐內紅鐵“呼”的一聲噴出一股白汽,這白汽籠罩著山頭,又漸漸地彌漫著天空。再看那爐內,兩把劍似火龍一般并排躺在那兒。千將連忙取出不斷錘打,又夾著它們來到神山小池邊,當他將兩把劍放進池里淬火時,只聽“嘶”的聲音不斷,似火龍吐氣一樣。從池中抽出劍來看,只見一色湛藍,似兩條青龍。這是鑄劍成功的標志,干將興奮不已,他又跑到對面山上,對準一塊巨石猛斫下去,只見火星四射,泥石飛濺,發(fā)出了驚雷般的轟鳴。在轟鳴中,巨石分成了兩片。這就是試劍石的來歷。這座山也被后人叫作破山。傳說干將死后,就被人們葬在赤鑄山上。
由于干將、莫邪鑄造寶劍的影響,蕪湖冶煉業(yè)經久不衰,至今還流傳著“鐵到蕪湖自成鋼”的諺語。
(張孝康 整理)
上一篇:描寫《神農溪》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神臂城》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