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支遁》人物故事小傳
支遁(公元314—366年),字道林,本姓關氏。東晉陳留(治今河南開封東)人,一說為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世稱“支公”或“林公”。從小就非常聰明。到了東晉都城建康之后,深得當時名士欣賞。衛玠、王羲之、謝安等都與他交往。年25歲時出家。講經的時候往往只注意經論的宗旨,而于章句之類卻較為粗心,被當時一些死守文規的人笑話,但謝安卻把支道林比喻為九方堙相馬,外粗內精。支遁與別人談論《莊子·逍遙游》,覺得別人理解不妥,就為《逍遙游》作注。王羲之一開始還不相信他的才望,在與支遁談論了《逍遙游》之后便折服了。隆和元年(公元362年),支遁在建康東安寺講《道行般若經》,宣揚“即色是空”,為當時般若學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善談玄理,頗有名言留世,《世說新語》中多次出現。
〔正 史〕
沙門支道林嘗言“會稽①有遠體而無遠神”。
《晉書·簡文帝紀》
綽與詢②一時名流,或愛詢高邁,則鄙于綽,或愛綽才藻,則無取于詢。沙門支遁試問綽:“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
《晉書·孫楚傳附綽傳》
又沙門支遁以清談著名于時,風流勝貴,莫不崇敬,以為造微之功,足參諸正始③。而遁常重超,以為一時之俊,甚相知賞。
《晉書·郗鑒傳附超傳》
(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
《晉書·謝安傳》
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
《晉書·王羲之傳》
支道林在京師,聞澄與諸石游④,乃曰:“澄公其以季龍⑤為海鷗鳥也。”
《晉書·藝術·佛圖澄傳》卷九五
[注 釋]
①“會稽”句:會稽指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公元320—372年),公元371—372年在位。公元326年由瑯邪王徙封會稽王。②綽與詢:指東晉孫綽與王詢,皆當時名士。③正始,合乎禮儀、法規之始。《谷梁傳·定公元年》:“昭公之終,非正終也;定之始,非正始也。”④“聞澄”句:澄指十六國時名僧佛圖澄。諸石指后趙石氏政權。⑤季龍:石虎,字季龍。史書習稱石季龍。
[相關史料]
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云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初至京師①,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減輔國。”陳郡殷融嘗與衛玠交,謂其神情俊徹,后進莫有繼之者。及見遁,嘆息以為重見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隱居余杭山②,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經。卓焉獨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講肆,善標宗會,而章句或有所遺,時為守文者所陋。謝安聞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馬也,③略其玄黃,而取其駿逸。”王洽、劉恢、殷浩、許詢、郗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等,④并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
遁嘗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遙篇》,云:“各適性以為逍遙。”遁曰:“不然,夫桀、跖⑤以殘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于是退而注《逍遙篇》。群儒舊學,莫不嘆服。后還吳,立支山寺,晚欲入剡⑥。謝安為吳興守,與遁書曰:“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剡自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縣,閑靜,差可養疾,事不異剡,而醫藥不同,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王羲之時在會稽,素聞遁名,未之信,謂人曰:“一往之氣,何足言。”后遁既還剡,經由于郡,王故詣遁,觀其風力。既至,王謂遁曰:“《逍遙篇》可得聞乎?”遁乃作數千言,標揭新理,才藻驚絕。王遂披衿解帶,流連不能已。仍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
俄又投跡剡山,于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余,常隨稟學。時或有墮者,遁乃著座右銘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彌。奚為淹滯,弱喪神奇。茫茫三界⑦,眇眇長羈。煩勞外湊,冥心內馳。殉赴欽渴,緬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德,知安必危。寂寥清舉,濯累禪池。謹守明禁,雅玩玄規。綏心神道,抗志無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陰,豁虛四支。非指喻指,絕而莫難。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過此以往,忽思勿議。敦之覺父,志在嬰兒。”時論以遁才堪經贊,而潔己拔俗,有違兼濟之道,遁乃作《釋矇論》。
晚移石城山,又立棲光寺。宴坐山門,游心禪苑,木喰澗飲,浪志無生。乃注《安般》、《四禪》諸經及《即色游玄論》、《圣不辯知論》、《道行旨歸》、《學道誡》等。追蹤馬鳴⑧,躡影龍樹⑨,義應法本,不違實相。晚出山陰,講《維摩經》,遁為法師,許詢為都講,遁通一義,眾人咸謂詢無以措難,詢設一難,亦謂遁不復能通,如此至竟兩家不竭。凡在聽者,咸謂審得遁旨,回令自說,得兩三反便亂。
至晉哀帝⑩即位,頻遣兩使,征請出都,止東安寺,講《道行波若》,白黑欽崇,朝野悅服。太原王濛,宿構精理,撰其才詞,往詣遁,作數百語,自謂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貧道與君別來多年,君語了不長進。”濛慚而退焉。乃嘆曰:“實緇缽之王、何也。”郗超問謝安:“林公談何如嵇中散(11)?”安曰:“嵇努力才得去耳。”又問:“何如殷浩(12)?”安曰:“亹亹(13)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淵源,浩實有慚德。”郗超后與親友書云:“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實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
遁淹留京師,涉將三載,乃還東山。上書告辭曰:“遁頓首言,敢以不才,希風世表。未能鞭后,用愆靈化。……上愿陛下,時蒙放遣,歸之林薄,以鳥養鳥,所荷為優。謹露板以聞,申其愚管,裹糧望路,伏待慈詔。”詔即許焉,資給發遣,事事豐厚,一時名流,并餞離于征虜(14)。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謝安、石后至,值蔡暫起,謝便移就其處。蔡還,合褥舉謝擲地,謝不以介意。其為時賢所慕如此。
既而收跡剡山,畢命林澤,人嘗有遺遁馬者,遁愛而養之,時或有譏之者,遁曰:“愛其神俊,聊復畜耳。”后有餉鶴者,遁謂鶴曰:“爾沖天之物,寧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時,嘗與師共論物類,謂雞卵生用,未足為殺,師不能屈。師尋亡,忽見形,投卵于地,殼破雛行,頃之俱滅,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終身。
遁先經余姚塢山中住,至于明辰猶還塢中。或問其意,答云:“謝安在昔數來見,輒移旬日,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后病甚,移還塢中,以晉太和元年(15)閏四月四日終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16)于塢中,厥冢存焉。或云終剡,未詳。郗超為之序傳,袁宏為之銘贊,周曇寶為之作誄(17)。孫綽《道賢論》(18)以方向子期,論云:“支遁、向秀雅尚《莊》、《老》。二子異時,風好玄同矣。”又《喻道論》(19)云:“支道林者,識清體順,而不對于物。玄道沖濟,與神情同任。此遠流之所以歸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經遁墓,乃嘆曰:“德音未遠,而拱木(20)已繁,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耳。”遁有同學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嘆曰:“昔匠石廢斤于郢人,牙生輟弦于鐘子,(21)推己求人,良不虛矣。寶契既潛,發言莫賞,中心蘊結,余其亡矣。”乃著《切悟章》,臨亡成之,落筆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
《高僧傳》卷第四義解一
高逸《沙門傳》曰:“支遁字道林,河內林慮人,或曰陳留人,本姓關氏。少而任心獨往,風期高亮,家世奉法(22)。嘗于余杭山沈思道行,冷然獨暢。年二十五始釋形入道。年五十二終于洛陽。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注引《沙門傳》
[注 釋]
①京師:東晉都城建康(南京)。②余杭山:今屬浙江。③“九方堙”句:九方堙,一作九方皋。姓九方。善相馬。由伯樂推薦,為秦穆公求千里馬。3月后,他在沙丘得善馬,說雌而黃色。派人所取,為雄而黑色。穆公問伯樂,伯樂說他“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結果確為千里馬。見《淮南子·道應》。謝安以此贊揚支遁外粗內精,修內忘外。④“王洽”句:皆當時名士。何次道即何充,王文度即王坦之。其中何充、郗超、孫綽、殷浩都是當時崇信佛教的名流。⑤桀、跖:桀,夏朝末代君主,殘暴荒淫,為商湯推翻。跖,春秋戰國之際人民起義的領袖。一作蹠。舊時被誣稱為“盜跖”。《莊子·盜跖》云跖“從卒九千,橫行天下,侵暴諸侯”。支遁此語是從統治階級的立場出發的。⑥剡:本在今山東剡城縣北。東晉元帝初僑置,在今江蘇常熟縣北境。永和中移治京口(今江蘇鎮江)。⑦三界:梵文為Trilokya。佛教采用古印度傳統的說法,將世俗世界分成三種境界。即:一、欲界,處于三界最下層,為食欲和淫欲特盛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二、色界,位在欲界之上,已離粗欲而只享受精妙境像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三、無色界,更在色界之上,為離物質享受而只有精神存在于定心狀態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佛教認為有情眾生均在三界中生死輪回,故以三界為“迷界”,以為從中解脫達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⑧馬鳴:付法藏第12祖,佛教詩人,中印度舍衛國娑枳多城人,與貴霜帝國迦膩色迦王關系深厚。出身婆羅門家族,家學淵源深厚,為卓越論客。博學三藏,明達內外,為古典期梵語文學之先驅者,開優美文體文學之先河,在梵文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盛名。⑨龍樹:付法藏第13祖,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始祖。又稱龍猛、龍勝。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出身,自幼聰穎,精通諸術。出家后廣習三藏,又尋師學習大乘經典。后大力弘法,廣造大乘經典之注書,樹立大乘教學體系,使大乘船若性空學說廣為傳布。著述極豐。⑩晉哀帝:晉哀帝司馬丕(公元340—365年),公元361—365年在位。(11)嵇中散:嵇康(公元224—263年),三國文學家,譙郡铚(今安徽宿縣西南)人,字叔夜。與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尚老莊,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不滿于當時掌權的司馬氏集團,為司馬昭所殺。竹林七賢之一。(12)殷浩(公元?—356年):東晉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人,字淵源。善談玄,負虛名。(13)亹(wei)亹:勤勉貌,不倦貌。(14)征虜:征虜亭,東晉太元年間建,在今江蘇南京市長江邊。(15)太和元年:晉廢帝司馬奕年號,公元366年。(16)窆(bian):埋葬。(17)誄(lei):祭奠文章。(18)(19)《道賢論》、《喻道論》:兩書皆為孫綽的佛教著作。《道賢論》已亡佚。《喻道論》今存于《弘明集》中,全文以問答形式,闡述了佛與佛道(教義)及其與儒家的關系。問者代表儒學之士,答者為孫綽本人。(20)拱木:墳頭之木。哀嘆支遁逝去過早,因德音尚未遠。(21)“匠石”句:匠石廢斤于郢人,據說楚地有個匠人能輪起大斧把粘在一個人鼻翼上的泥點削下來。但是這個人死了以后,匠人就再也沒有顯示出這種本領。人們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因為沒有了敢于被他砍的對手。牙生輟弦于鐘子,相傳伯牙鼓琴,鐘子期能分辨琴聲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被伯牙引為知音。鐘子期死后,伯牙剖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因為沒有了識琴音之人。匠石的故事見《莊子·徐無鬼》。俞伯牙、鐘子期的故事見《呂氏春秋·本味》。(22)法:佛理教義。
上一篇:《彭鵬》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彭鵬》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晉元帝司馬睿》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晉元帝司馬睿》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