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
東漢軍事謀略人物。字子顏,東漢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少時家貧,曾當亭長。王莽末年,因賓客犯法,逃亡至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漁陽太守彭寵知其賢,拜為安樂令。公元23年冬,王郎于邯鄲稱帝自立,迫劉秀據守廣阿(今河北省隆堯東)。彭寵對歸附何主舉旗不定,進退難決,多數認為邯鄲勢大,皆欲歸王郎。獨吳漢素聞劉秀禮賢下士,可成大業,力主附劉。并進言:王郎假托劉氏之后,猝起邯鄲,決無前途,而劉秀乃當世英才,實可信賴。漁陽、上谷(今河北省懷東東南)突騎天下聞名,將軍如能以二郡之精騎,歸附劉秀而往擊邯鄲之王郎將是一大奇功。彭寵意決,派吳漢擊斬王郎大將趙閎,以投劉秀,劉秀賜吳漢為建策侯。劉秀擬兵討伐各地方盤據勢力,拜吳漢為將軍,持節北往,征調各郡兵馬,幽州牧苗曾拒調。吳流率二十親兵見苗曾,乘其不防殺之。各方震懾,莫不望風歸附,計得數萬騎,吳漢親率精騎五千為前鋒,招旗指處,所向披靡。吳漢在攻打鄴城(今河北省臨漳西南)時,為減少攻城之苦,先采取攻心之策,向鄴城太守陳康擺明利害,“今京師政亂,四方背叛,公不能不有所耳聞,蕭王(指劉秀)兵強士附,可北歸命,公之親眼所見;謝躬內背蕭王,外生眾心,公亦深知其情。今公據守孤城,危在旦夕,節無所成,義無所立,不如開門歸順,轉禍為福,才是上策”。陳康依言納降。劉秀拜吳漢為大司馬,改封午陽侯,后因吳漢戰功顯赫,于公元26年,封為廣平侯,食邑四縣。吳漢一生戎馬,身經百戰,戰功卓著,終因鞍馬勞頓,于公元44年病逝洛陽。他追隨劉秀20余年,身居上公,卻持重不茍,就是“朝受命,夕就道,從無辦裝之日”可謂忠心耿耿。同時,他善用兵,氣不餒,在劣勢中尋求主動,收到轉敗為勝的效果。
上一篇:吳子
下一篇:周士第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