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
戰國時期著名政治、經濟和軍事謀略家,衛國陽(今河南陽西南)人。早年從商,因助異人(秦莊襄王)繼位而步入政界,拜為秦相邦,封為“文信侯”,曾獨攬秦軍的政權12年。后因在治國方略上同秦王政相異而失寵,“毒事件”后,被流放蜀地,“飲鳩而死”。著有《呂氏春秋》一書。其政治、經濟和軍事主張對秦統一中國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謀略思想頗豐。如在政治上創建了新的大一統學,即:1、建立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的封建王朝,結束分裂割據,“一則治,兩則亂”,“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者,眾者累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認為“執一而萬物治”,“王者執一而萬物正”,天下大亂正是大治的良機。而要建立統一新王朝還應了解百姓苦衷和人心向背。2.實行中央集權,法自然,統政令,同時君權亦應有必要的限制。應既清靜無為,又講“君勢”“君術”,做到“天人相應。”3.施政方略應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凡用民,太上以義,其次以賞罰。”在軍事上主張用威勢來制服敵人,力爭不戰“敵已服”。如戰,應首先制造輿論,宣傳作戰的意義所在,以爭取民心,獲得百姓支持,在戰略上可采用“急疾捷先”的辦法,同時要“知時化”、“知虛實”,使戰術隨敵情而變。治軍要從嚴,入敵境應不虐五谷,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只聚,不焚房屋,不取六畜,得民虜奉而題歸之。”作為將帥應“愛士”,使士卒“樂為其君死”,在經濟上主張重視農業,興修水利,改良土質,認為發展農業可使君主地位鞏固,國內安定,百姓純樸,從而實現“并天下。”作為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人物,其謀略思想中亦存有糟粕性的東西,對此應注意批判。
上一篇:歷代名臣奇謀妙計
下一篇: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