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何
一、宋代第一個“三元”
宋初,殿試以最先交卷且無紕漏者為第一名,即狀元。淳化三年(992)殿試題目是當朝天子宋太宗親自出的,名曰《卮言日出賦》。太宗出完題,顧謂侍臣說: “近來舉子應試極為輕率,答卷不求義理,惟求快捷。今科這個題目淵奧,能使他們窮究義理,那種求快的弊端陋習從此可以逐漸改正了!”太宗話音未落,臨安(今浙江杭州)人錢易便交卷。這位17歲的才子極為得意,自以為新科狀元非他莫屬。豈不知,太宗正在鞭撻惟快是尚的陋習,見錢易這么快就交卷了,龍顏不禁大怒,叱出考場。另一考生孫何,才思不敏,但穩重謹慎,他冥思苦想,發揮義理。太宗見了他的卷子大喜,欽定為第一。
孫何成為大宋王朝開國以來的第23名狀元。
那少年才子錢易,7年后考中進士。
另據歐陽修于治平四年(1067)編成的《歸田錄》,淳化三年殿試被黜的不是錢易,而是李庶幾。他說,這年孫何與李庶幾同場殿試,李庶幾才思敏捷,孫何遲鈍,擔心狀元的桂冠被李庶幾奪去。正在這時,有人奏白太宗: “應試舉人輕薄,著文不求義理,惟以快捷相尚。”孫何見狀,乘機進言: “李庶幾在燒餅店里作賦,以一餅熟作成一韻者為勝。”太宗對李庶幾這個人大為憤恨。不久,有個人最先完卷,呈上太宗,太宗一看姓名,此人正是李庶幾,不禁大怒,將他逐出考場。孫何則穩拿第一名狀元。
倒霉的是錢易還是李庶幾,今難斷言。孫何奪得此科殿試第一名,是千真萬確的。
孫何,字漢公,汝陽(今河南汝南)人。祖父孫鎰,以學問著名。唐末,上蔡(今屬河南)人秦宗權割據蔡州,強迫孫鎰做他的賓佐,孫鎰堅決不從,隱居鄉里,以教書為生。父孫庸,有文才,周世宗時獻《贊圣策》9篇,世宗極為欣賞。入宋后,做過幾任州官。孫何受家風熏陶,自幼好學,博聞強記。10歲便懂音韻,15歲能作文章。他特別喜好古文和儒經,寫文章必本經義。曾著《兩晉名臣贊》、《宋詩》20篇、《春秋意》、《尊儒教議》等,聞名于世。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丁謂,通曉詩、畫、棋、音律,也是有名的才子。孫何與丁謂,一北一南,名聞天下,當時人號曰“孫丁”。以詩文著稱的王禹偁極推崇孫何的才學。
在科舉考試上,孫何憑借出眾的才學而一帆風順,開封府府試、禮部省試和殿試皆第一,成為眾人艷稱的“三元”,即解元、省元(后世稱“會元”)和狀元。兩宋319年,開科118次,連中“三元”者僅4人,孫何為第一人。自唐武德五年(622)開科取士,迄光緒三十年(1905)廢止科舉,凡1283年,可考的榜數為745榜,“三元”僅13人。孫何躋身“三元”行列,名垂青史。
二、入木三分的奏疏
中狀元后,孫何出任陜州(州治陜縣,今河南三門峽西北)通判。通判,俗稱“倅”,為州府副長官,有監察所在州府官員之權; 州府的一切文書,知州或知府與通判聯署,方能生效。不久,太宗召孫何入京,讓他入值史館,參與修史,升為秘書丞、京西轉運副使。秘書丞為寄祿官,僅代表品級和俸祿,他的真正職位是京西轉運副使,佐轉運史掌京西路財賦。他的官品從秘書丞晉升為右正言,再升為右司諫。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病逝,他的第三個兒子趙恒承嗣大位,是為真宗。
真宗登基,孫何獻上5條建議: 第一,擇選儒臣而知兵法者統兵。第二,世官世祿人家子弟入太學肄業; 寒素之士由州官推薦,禁止毛遂自薦,謀求祿位。第三,恢復制科考試,選拔特需人才。第四,州府實行鄉飲酒禮,養老敬老,感化民人。第五,根據才能授官,勿以恩賜或慶典時例遷。對于這五條建議,真宗皇帝大為稱贊。
咸平二年(999),孫何又上疏,就官制改革提出建議,他認為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政權是最佳體制。自唐玄宗皇帝后,六部分職體制遭到破壞,出現以他官判度支的局面,還增設租調地稅使等官。這種混亂局面歷五代而迄宋猶未改。目前亟需改革官制,恢復六部職掌。孫何是較早提出官制改革的官員。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至五年官制改革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恢復六部職掌。
不久,有情報說,契丹人將大舉入侵,真宗命馬步軍都虞侯傅潛為將,率軍御敵。同時,下詔親征。孫何就邊防問題上疏說: “陛下即位以來,訓師擇將,為數眾多,但邊防不固,契丹、黨項人不斷入侵。”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何在?他認為有四: 第一,將帥不稱職。或有勇無謀,或擁兵自保,不顧百姓死活。第二,邊塞奏疏不實。守塞之臣固祿守位,謊報軍情。城池焚劫,不據實奏報; 百姓傷亡,托言盜賊所為。第三,危急時刻不相救援。緣邊州縣唇齒相依,但當強敵入寇時,各州縣卻不互相救援,或托言兵少不出,或謊言無詔不敢妄動。第四,糧餉運輸不及時。敵騎行動迅速,倏忽往來,而我軍糧餉運輸遲緩,耽誤行軍,待我軍到達,敵騎早已無蹤無影。這四點入木三分,指出邊防不固癥結所在。
針對這四大弊端,孫何提出匡正方案: 擇將帥,應任用謀士做參謀; 凡邊地上奏,皇上需親自召問; 嚴明軍令,命相救援,并允許他們自行其事; 運輸糧餉,少帶一些,輕裝急進。
真宗御覽孫何的奏疏,大加贊賞。
九月,契丹君主遼圣宗率大軍南侵,圍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守將楊延昭即楊六郎率部堅守,激戰數日。契丹人被迫撤圍而去,轉攻狼山鎮(今河北清苑西北)石寨,寨破,契丹人兵分兩路,一路東進,一路南下。南下一路越過保州(今河北保定),進攻定州(今河北定縣)。傅潛統兵8萬,駐防定州,聞契丹人至,閉城自守,不敢出戰。契丹人越過定州,一路搶掠,兵鋒及于淄州(今山東臨淄)。
直到十二月,真宗才率軍親征,經澶州(今河南濮陽)至大名(今屬河北)駐下。孫何隨從至大名。
皇帝親征,大大鼓舞了宋軍的斗志,契丹人倉促北撤。
真宗獎賞有功將士,懲治罪犯。孫何力主將擁兵不前的傅潛斬首,以謝天下。真宗開恩,沒殺傅潛,將他流放。
從大名回京后,孫何出任代理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副使。他又上疏擇優選任州縣官,裁減三司冗員,遴選司法官,增加官吏俸祿等。不過,這次上疏沒有什么結果。
三、英年早逝
出任京東轉運副使不久,孫何升為兩浙轉運使。
兩浙路是當時最富庶的地區,是財賦主要征收地。孫何在兩浙轉運使任上,以嚴刑峻法繩下,州縣官吏無不畏懼。他喜歡古文,州縣官吏便尋求一些字跡磨損殆盡的碑帖貼在官衙墻上。孫何到了,忙去看碑帖,辨識文字。他不修邊幅,頭經久不洗,邊看碑貼邊用手搔癢,還不時把撓下來的污垢放在鼻子下嗅。那些碑帖往往讓他琢磨一整天,無暇審理公事。那些官吏便可逃脫懲處。
景德元年(1004),真宗召還孫何,委任他判太常禮院,職司禮制。太常禮院名義上隸屬太常寺,實際上直屬皇帝。判太常禮院,簡稱“判院”,為太常禮院長官。不久,與晁迥、陳堯咨一同被任命為知制誥。晁迥是清豐(今屬河南)人,太平興國進士。陳堯咨乃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咸平三年狀元。知制誥掌起草制、誥、詔、令、赦書、德音等,為皇帝近臣。孫何還掌理三班院,負責武官三班使臣的注擬、升轉、酬賞等事。
在出任知制誥以前,孫何已經罹病,任命下達后,他支撐著身子視事。他眼睛近視,病后更加厲害。一天上朝,孫何奏事,奏疏散落于地,慌忙俯拾,零亂倒錯,讀不到一塊兒。孫何心急如火,一不小心,朝笏墜地。監察官吏彈劾他失禮,真宗不予追究。孫何極為羞愧,上疏請改任太常少卿,分司西京洛陽(今屬河南)以養病,真宗未準。
孫何病情加重,真宗遣太醫診治。太醫要給孫何針灸,孫何道: “秉受父母完膚,從小護養,罹病反以針艾刺穿,是不孝。況且生死有數,若針灸不愈,我豈甘為強死鬼!”遂不讓針灸。
這年冬十二月,孫何病死,享年44歲。
當時,真宗正在澶州抗遼前線,聞悉孫何英年早逝,甚為憫惜,詔授孫何之子孫言為大理評事。
孫何重視禮教,熱情好客,后進中有擅長詩詞的,必加稱揚。但他性急,不能容物。他好學,著述不輟,除登科前著《兩晉名臣贊》等外,還有《駁史通》10余篇,文集40卷。他的詩文有名于當時。如《汛吳江》詩:
晚灘如雪起沙鷗,咫尺姑蘇亦勝游。
逸勢瀉歸滄海遠,冷聲分作太湖秋。
葑田幾處連僧寺,橘岸誰家對驛樓。
魯望不存無可語,片帆中夜渡清流。
他的《桐柏觀》也為佳作,詩云:
玉三級接秋空,此是仙家第幾重。
羽客有時來駕鶴,王人無歲不投龍。
微吟海月生桂,長嘯天風起澗松。
司馬先生何處去,篆碑猶有白云封。
孫何的弟弟孫僅,少好學,與孫何俱有名于當時。繼孫何中狀元后,孫僅于咸平元年大魁天下。兄弟二人接連奪魁,當地人以為榮耀。
上一篇:孫伏伽
下一篇:孫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