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李淵
唐高祖李淵,是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618年在長安稱帝,626年傳位次子李世民,在位9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
一、關隴高門
李淵祖籍隴西成紀 (今甘肅秦安) 人,自稱是十六國時期涼武王李暠的七世孫。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后魏左仆射,封隴西郡公,因佐助宇文泰建立關中政權有功,被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成為著名的八柱國之一,位極榮貴,為隴西郡望,死后追封唐國公。父李昞,襲封唐公,北周時任安州 (今湖北安陸縣) 總管、柱國大將軍。北周天和元年 (566),李淵出生于長安,7歲襲唐國公。
李淵青年時,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有很高的威望。李淵的妻子竇氏(即紇豆陵氏,李世民生母),是隋朝貴族神武公竇毅之女,隋文帝獨孤皇后又是李淵的姨母,因此,在朝廷上十分受寵。歷任譙州 (今安徽亳縣)、隴州 (今陜西隴縣)、岐州(今陜西風翔縣) 刺史。史稱李氏在隴西 “富有龜玉,姻婭帝王”,這充分說明李氏家祖是關隴貴族集團之一。
隋大業初年,李淵為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樓煩(今山西靜樂縣)二郡太守,不久,又任命為殿內少監。大業九年 (613),升為衛尉少卿。這一年,隋煬帝發動了侵略高麗的戰爭,李淵受命在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當時,民不堪苦,怨聲沸騰,大貴族楊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起兵反隋。李淵飛書奏聞,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弘化郡 (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以備御楊玄感。玄感兵敗,李淵留守如故。在這期間,他廣樹恩德,結納豪杰,因此隋煬帝對他有所猜忌。大業十一年 (615),李淵調任山西、河東黜陟討捕,攜家眷至河東,行至龍門,遭到母端兒農民起義軍的阻擊。李率軍擊潰了這支起義隊伍,收降萬余人,聲威大震。次年,升為右驍衛將軍,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當時,隋煬帝自樓煩巡游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包圍,形勢十分危急,依賴李淵的太原兵馬才得以解圍。不久,煬帝派李淵與馬邑郡守王仁恭北備突厥。當時,李淵與王仁恭兩軍兵馬不足5000,王仁恭以兵少十分懼怕突厥。李淵分析了突厥的生活習俗,決定選能騎善射者2000余人,飲食居止,一同突厥,每逢遇到突厥侯騎,亦旁若無人,馳騁射獵,以耀威武。李淵善射,每見走獸飛禽,無發不中。突厥每見到李淵的兵馬,都避道而去。王仁恭以李淵是隋室近親,無所不從,不敢違異。由此李淵完全控制了防御突厥的邊兵。有一天,李淵的軍隊與突厥軍相逢,李淵縱兵出擊,大敗突厥,斬首數百千級。自此以后,突厥喪膽,收其所部北移,不敢南下騷擾。
大業十三年 (617),李淵為太原留守。王威為郡丞,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太原是軍事重鎮,不僅兵源充足,而且餉糧豐沛,儲糧可供十年之用,因此李淵十分高興,意欲在太原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圖大舉。
李淵初到太原時,有 “歷山飛”農民起義軍結營于太原之南,上黨、西河、京都道路斷絕。這支起義軍有十幾萬人,巧于攻城,勇于力戰,多次打敗隋軍。大業十二年(616)四月,“歷山飛”別將甄翟兒率眾十萬進攻太原,斬隋將軍潘長文,一時勢不可擋。李淵任太原留守后,認為如不擊敗 “歷山飛”起義軍和迫使突厥求和,就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因此,決定率王威等及河東、太原兵馬前去討伐 “歷山飛”農民起義軍。兩軍相遇于河西雀鼠谷口。起義軍有2萬余人,布陣齊嚴,十余里間,首尾相連。李淵所部步騎僅五、六千余,王威等諸將面有懼色。李淵面對眾寡相殊的實際情況,決定以智取勝。乃分所部將兵為二陣: 以羸兵居中,多張幡幟,盡以輜重繼后,揚旗鳴鼓,排成大陣,造成是主力的假象,然后以麾下精兵數百騎,分置左右隊為小陣。交戰時,李淵令王威領大陣居前,張旗鳴鼓,以壯聲勢。義軍以為李淵在陣中,選派精銳迎戰,王威因懼怕而落馬,率部逃脫。義軍不知是計,見陣中有大批輜重,紛紛搶前爭取。李淵乘機率小陣左右二隊,大呼而前,兩面夾擊,殺得尸橫遍野,血流盈渠。義軍頓時大亂,為李淵所敗。
李淵擊敗甄翟兒義軍后,他在太原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晉陽一帶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紛紛表示擁護李淵,如晉陽令劉文靜,鷹揚府司馬許也緒以及崔善為、唐儉、武士彟等都投靠了李淵。李淵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晉陽密招豪友,傾財賑施,卑身下士,不論其出身品行,只要有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能為所用者,即以禮相加,廣泛結納。其長子李建成也在河東暗中交結英俊,發展勢力,而此時的隋煬帝又遠在江都,沉湎聲色,鞭長莫及,李淵實際上成為太原的最高統治者。
二、晉陽起兵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得階級矛盾十分尖稅。煬帝一即位,就大興土木,營建東都。各地的佳木異草,珍禽奇獸,都被送到洛陽充實園苑。修長城、開運河、筑馳道,弄得民不堪命。煬帝又好大喜功,巡游江南,北上榆林,以夸耀自己的權勢; 出兵邊塞,侵略高麗,以顯赫自己的武威,結果徭役無時,戰爭頻繁,大批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第一線,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致使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土地荒蕪。人民無法生活下去,不得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大業七年 (611) 十月,王薄首先在山東長白山 (今山東鄒平縣南)起義。繼之孫安祖在高雞泊 (今河北省故城西南)、張金稱在鄃縣 (今山東夏津)、高士達在蓨縣 (今河北景縣)、 劉霸道在豆子 (今山東惠民), 紛紛起兵。 大業九年 (613), 隋朝大貴族楊玄感也打出 “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隋書·楊玄感傳》) 的旗號,起兵抗隋。有的隋軍將領也割據一方,天下沸騰,群雄蜂起。全國有近200余支反隋武裝。他們在反隋斗爭中逐漸走向聯合,逐漸形成了以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義軍,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三支主要力量。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隋煬帝的統治已笈笈可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在農民起義蜂起的同時,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李淵目睹動蕩不安的天下局勢,逐漸醞釀了叛隋思想。特別是農民起義的大發展,直接促使了他的叛隋思想付諸行動。
大業十三年(617)二月,馬邑人劉武周起兵,殺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國號定陽。李淵遂以討伐劉武周為名,自行募兵。在李淵的安排下,李世民、劉文靜等人四處活動,收攬人才。由于李淵以維護隋朝統治的面目出現,所以遠近的地主武裝紛紛赴集,不幾天就有近萬人成為李淵直接控制的軍隊。
李淵的行動,引起忠于隋煬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懷疑。他們陰謀在晉祠祈雨時,誘騙李淵參加,伏兵殺害。晉陽鄉長劉世龍與高君雅相處甚好,竊知君雅之謀,告之李淵。李淵決定先發制人,除掉王威和高君雅。五月的一天夜里,李淵派長孫順德、趙文恪率領新募兵500人,與李世民的軍隊埋伏于晉陽宮城東門旁邊,以備急用。次日清晨,李淵與王威、高君雅同坐視事。李淵密令晉陽縣令劉文靜派開陽府司馬劉正會到庭中,告高君雅、王威與突厥勾結,引兵入寇。李淵遂命諸將囚捕王、高二人。不久,恰逢突厥入侵,眾人皆以為是王、高二人所引,李淵乘機把王威、高君雅殺掉。宣布自己大舉義兵,是為了安定天下,維護封建統治。還宣布與突厥和親,避免戰爭,恢復到文帝開皇時期的安定局面。他的目的是一方面以佐助皇室為幌子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又欲聯合突厥以擴充勢力。同時,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始畢可汗,令率兵相應。始畢可汗送良馬千匹來太原與李淵進行貿易,并許遣兵護送李淵往西京長安。李淵得到了突厥的支持,才公開打出了反隋的旗子,于大業十三年 (617) 六月,傳檄諸郡,稱 “義兵”。
李淵晉陽起兵后,即決定進軍關中,直取長安,以號令天下,圖謀大業。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縣)丞高德儒表示不服從李淵,李淵便令長子建成、次子世民率軍攻取。當時,文武官人,還沒有正式設職任銜,軍中便以次第呼太子建成、次子世民為大郎、二郎。臨行前,李淵對兩個兒子說: “你們雖然年富力強,但處理事情缺乏經驗,先讓你們二人攻取西河,以此看看你們的能力。”大郎、二郎二人受命,率軍直逼西河。行軍途中,二人與士兵同甘共苦,所過秋毫無犯。沿途百姓送的蔬菜水果,不買不食,即便是推辭不掉,也不獨得,而是與士兵一起享用。將士們見此十分感動,皆愿為之效命,所以人百其勇,所向無敵。不幾天,就攻下西河,擒斬高德儒,此外不殺一人。在城中又開倉濟貧,令百姓各安舊業,甚得民心,名聲也傳播開來。李淵聞知,高興地說: 如此用兵,爭奪天下就不難了。
西河告捷后,李淵建置大將軍府,稱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三軍; 以次子李世民為燉煌公、右將領大都督,統率右三軍。以裴寂、劉文靜為大將軍府長史司馬;殷開山、劉正會、溫大雅、唐儉、權弘壽、武士彟等為掾屬、記室參左等官; 以鷹揚王長階、姜寶誼、楊毛、京兆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等分為左右統軍、副統軍。初步建立了軍事、政治機構。
大業十三年(617)秋七月,李淵率兵西圖關中,以三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親率大軍三萬,從太原出發,進軍靈石縣,在賈胡堡安營扎寨。時隋武牙郎將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縣),阻擋李淵前進。適逢霖雨連綿,餉糧不給,又流言突厥與劉武周聯合欲乘虛襲擊太原。李淵召集諸將商量對策。裴寂認為: 太原是軍事重鎮,且為義軍家屬所在地,應先還師太原,再待機以圖后舉。李淵認為合情合理,準備班師。李世民則認為: 突厥并未構成對太原的嚴重威脅,因此應先入咸陽,以號天下,若遇到小的挫折就班師,不僅有挫士氣,而且難成大舉。李建成也反對回師太原。經兄弟倆切諫,李淵才幡然省悟,命令世民和建成追回已后撤的部分軍隊。
八月,霪雨停歇,軍糧也運到。李淵率軍直趨霍邑,遣建成、世民各將數十騎逼城下,行視戰地,進行挑戰。李淵又分所率軍隊為十數隊,從城東南向西南,做安營攻城狀。宋老生將兵3萬余人,出城交戰。李淵命小隊義士偽裝后退,老生以為李淵畏已,乃引兵前進,背城而戰。李淵始令殷開山以騎兵出擊宋老生。此時,李世民等以輕騎插入敵后,控制了城門。前后夾擊,宋老生兵敗,被斬于城下。數里之間,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李淵以武力平定了敢于抵抗自己的霍邑。
平定霍邑后,李淵又連取臨汾和絳郡(今山西絳縣)。絳郡通守陳叔達素有才學,閉門拒守。李淵一面攻城,一面招降,叔達目睹世道,知隋大氣已去,遂迎李淵入城,面縛請罪,李淵以禮待之,舍罪不問。八月,李淵軍馬至龍門縣。突厥康鞘利等率500人,馬2000匹,會同劉文靜自北蕃而來。李淵籍其軍于關隴,并宴見鞘利.與縣內名流敘舊行樂。
九月,李淵率軍直逼河東。隋驍騎大將軍屈突通鎮守河東,斷絕津梁,給進軍帶來一定困難。行至汾陰,李淵遣書至當地農民起義軍首領孫華。孫華部兵強馬壯,濼水以北,莫敢當其鋒。當他收到李淵的書信后,十分高興,率其心腹輕騎數十來見李淵。李淵拜孫華為左光祿大夫,封武鄉縣公,加馮翊郡守。在孫華的引導下,李淵軍得以引兵渡河,圍攻河東。屈突通堅守河東不出,李淵命攻城,不克。此時,裴寂主張以重兵攻克河東,殲滅屈突通,以絕后患。李世民則認為兵貴神速,應避實就虛,直入關中。李淵左右權衡,決定分兵兩路,由李世民率軍渡河入關,直取長安,同時以相當的兵力對付屈突通。此時,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也率軍前來。晉陽起兵后,平陽公主散家財,招引豪杰,又聯合聚眾于司竹園的何藩仁,攻占鄠城(戶縣),隊伍發展到六、七萬人。平陽公主與李世民會師后,屯兵于阿城。隴西公李建成也自新豐至霸上。李淵自率大軍自下邽西上,形成了對長安的包圍之勢。
十月,李淵至霸上,駐軍大興城春明門西北,與李世民、李建成軍會師,共20余萬。李淵令諸軍各依壘壁,勿入村舍,不得搶掠。此時,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文升,右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挾代王楊侑守城以拒李淵。李淵遣使城下,諭以匡復之意,再三不報,拒守愈固。李淵乃命建成攻城東、城南,世民攻西面、西北,同時攻城。城中見大軍壓境,人人惶恐,只把希望寄托在屈突通及東都兵前來營救。十一月,建成部下軍頭雷永吉等已登城而入,長安守軍頃刻瓦解,隋朝的都城被李淵攻陷了。
三、長安稱帝
李淵進入長安后,下令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遣建成、世民率所統兵守城。城內百姓對李淵軍隊夾道歡迎,秩序井然,大街上人來人往,相顧欣欣,似乎沒有發生任何事情。大業十三年 (617) 十一月,李淵立隋代王楊侑為皇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為丞相府,設官治事,獨攬軍國大權,總理萬機。又以隴西公李建成為唐國世子,燉煌公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為齊公。又以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禮樂征伐,兵馬糧仗,事無巨細,悉歸丞相府負責,李淵通過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長安的局勢,隋恭帝實際上成為李淵的傀儡。
李淵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集團,又大封功臣。義寧二年(618)春正月,封丞相長史裴寂為魏國公,司馬劉文靜為魯國公,其余諸將,加封有差。晉陽舊吏,皆彈冠相慶,一個個期待著李淵早做皇帝,使皇澤更多的遍及自己。
大業十四年(618)五月,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和司馬德勘在江都(今江蘇揚州) 發動兵變,殺死煬帝,立秦王楊浩,自為大丞相。旋即率十多萬禁衛軍北上,揚言要返回關中。在童山 (今河南浚縣西南) 被李密擊敗。宇文化及率余眾走魏縣 (今河北大名東),毒殺楊浩,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次年在聊城,被竇建德擒殺。
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李淵便不再需要隋恭帝這個傀儡了,他躍躍欲試,要公開做皇帝了。于是,武德元年 (618),首先逼隋恭帝禪位,然后李淵即皇位于太極殿,國號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都長安。六月,他令李世民為尚書令,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尚書仆射,相國府司馬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録竇威為內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起來。
為什么李淵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就能如此迅速地建立起一個新王朝呢?
首先,農民軍在中原地區和江淮地區牽制了大量隋軍,造成隋京都所在地關中地區防守力量的空虛,使李淵得以順利攻占長安。
李淵晉陽起兵時,正值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云涌之際,特別是瓦崗軍和河北義軍成為牽制隋軍的主要力量。瓦崗軍最初由東郡 (治白馬,今河南滑縣) 人翟讓領導,單雄信、徐世勣、王伯當等人各聚眾來歸附,眾至數萬人。李密在楊玄感失敗后,流轉各地,最后投奔了瓦崗寨。李密參加了瓦崗軍后,向翟讓獻策,攻破了軍事要塞金堤關 (今河南滎陽東北),打下了滎陽和附近的幾座縣城。隋煬帝急忙派河南討捕大使張須陀帶領精兵2萬前去鎮壓。在李密的策劃下,瓦崗軍主力埋伏在滎陽大海寺北面的樹林里,再由翟讓率小部義軍迎戰,佯裝敗退,把張須陀引入包圍圈。隋軍中了埋伏,義軍從四面八方圍攻,殺得隋軍人仰馬翻,隋將張須陀也被義軍所殺,瓦崗軍聲威大振。
大業十三年(617),瓦崗軍又一舉攻占了洛陽附近的興洛倉(今河南鞏縣境內)。起義軍開倉濟貧,附近窮苦百姓扶老攜幼,前來取糧,義軍深得民心,隊伍迅速壯大。洛陽的越王楊侗派虎賁郎將劉長恭率軍2. 5萬人前來鎮壓,被瓦崗軍所敗,死亡過半。瓦崗軍乘勝攻取回洛倉,大兵直指洛陽城下,同隋軍展開了爭奪洛陽的大戰。隋煬帝派親信王世充調集十幾萬軍隊增援洛陽,瓦崗軍卻屢敗隋軍,始終處于優勢,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許多郡縣。
河北起義軍以竇建德為首,主要活動在河北中部,劫富濟貧,深得當地農民擁護,兵力達十幾萬人。617年,隋煬帝調涿郡留守薛世雄帶兵3萬人馳援洛陽。當隋軍路過河間地區時,竇建德親自率軍阻擊,大敗隋軍,薛世雄倉惶逃回涿郡,不久死去。河北義軍的活動,沉重打擊了河北地區的反動勢力。后來,竇建德在樂壽 (今河北獻縣) 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夏,稱夏王。
江淮義軍以杜伏威、輔公祏為首,主要戰斗在東南地區。隋煬帝派大將宋顥前去鎮壓,起義軍采用火攻,將隋軍全部燒死在蘆葦蕩。大業十三年 (617),隋煬帝又派陳稜帶領禁軍前去鎮壓。陳稜是隋朝名將,曾遠征琉球,可對農民起義軍卻束手無策,不敢出戰,而是憑借優勢兵力,步步為營,企圖蠶食起義軍。江淮義軍采用激將法,派人送給他一套婦女穿的衣服,并稱他為“陳姥”,誘他出戰。陳棱被激怒,率軍出戰,起義軍乘機沖入敵陣,左殺右砍,隋軍大敗,接著,又對隋朝的軍事重鎮江都形成包圍之勢。
各地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沉重打擊了隋朝統治者,牽制著隋軍的主力。為了鎮壓農民軍,隋軍主力集中在東都洛陽和江都一帶,隋煬帝本人也坐鎮江都。關中地區成為隋朝軍事力量比較薄弱的地區,李淵正是利用了這一時機,乘虛入關,建立了李氏王朝。
其次,隋煬帝的腐朽統治,使他眾叛親離,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裂縫,隋朝統治力量削弱。李淵乘隋煬帝自顧不暇之際,發展力量,進占了長安。早在隋煬帝發動第二次侵略高麗的戰爭時,大貴族楊玄感受命在黎陽倉督運軍糧。他見隋朝統治大勢已去,便于大業九年 (613)六月公開起兵反隋,達官子弟,趨之若鶩,紛紛奔附。可見,在隋統治集團中反隋的念頭已普遍存在。楊玄感起兵后,一些隋軍將領故意棄甲于地,有意送給楊軍,沿途窮苦民眾,也踴躍參軍,不足2個月,楊玄感便聚眾10余萬人。但由于楊玄感目光短淺,凡庸無謀,戰略方針失策,最后兵敗自殺。
楊玄感反隋雖然失敗,但隋朝官僚貴族反隋的事情卻一再發生。主要有: 羅藝,據涿郡及附近諸郡,自稱幽州總管,成為威振燕地的大勢力; 梁師都,據朔方 (今內蒙杭錦旗北),國號梁,突厥封其為 “解事天子”; 劉武周,據馬邑 (今山西朔縣),稱皇帝,突厥封其為“定楊可汗”;薛舉,據金城(今甘肅蘭州),稱西秦霸王;李軌,據武城,稱大涼皇帝; 蕭銑,據巴陵 (今湖南岳陽),稱梁帝; 沈法興,據吳興,稱梁王。他們起兵割據,稱帝稱王,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隋朝的統治力量。
隋煬帝無法收拾時局,逃到江都。大業十四年 (618),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發動兵變,隋煬帝易服逃跑,為叛軍擒捉。煬帝還厚顏無恥地問,我犯了什么罪?叛官們說,你輕動干戈,游玩不息,窮奢極欲,荒淫無度,拒聽忠言,專任奸邪,使青年男子死在戰場,婦女老弱填入溝壑,萬民失業,變亂四起,還說什么無罪。煬帝又說,你們跟著我享盡了榮華富貴,我沒有對不起你們的地方,今日之事,為首者是誰。叛官們說,全國同怨,何止一人,結果,隋煬帝被叛軍縊殺。
另外,李淵注意策略,縮小敵對面,利用人民的反隋思想,擴大自己的勢力。李淵所以起兵晉陽,其目的是取隋而代之。胸藏謀略的李淵卻不象楊玄感那樣公開打出 “反隋”的旗號,而是在“尊隋”的名義下逐步奪取隋政權。大業十三年(617)六月,李淵立隋代王楊侑為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實際上是控制了關中的局勢,楊侑不過是李淵手中的工具。一方面,李淵避免了大臣犯上謀反的惡名,另一方面,李淵可以安定隋室的旗號公開招兵買馬,擴大勢力。由于李淵的社會關系和政治地位,起兵后迅速得到了地主階級的支持。李淵也做出一副“卑身下士”的樣子,廣羅人才,于是,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縣長吏,紛紛歸附。對于這些人,李淵封官許愿,以廉價的許諾,換取了他們對自己的支持。
李淵對農民起義本是深惡痛絕的,但斗爭的形勢迫使他從鎮壓農民起義改為竭力利用農民軍的力量。李淵進軍長安時,瓦崗軍首領李密曾寫信給李淵,約以共同滅隋。李淵一反常態,卑辭答謝,并假意推李密為主。李淵這樣做,無非是想利用李密的勢力阻擋住東都洛陽的隋軍,以便順利西進。事實正如李淵所料,瓦崗軍在李密的謀劃下,奪取了隋朝的興洛倉和回洛倉,兵逼洛陽,牽制著隋軍的主力,使其不能顧暇長安,李淵才得以順利西進。當李淵進軍到黃河東岸時,隋將屈突通斷絕津梁,給進軍帶來一定困難。李淵及時派人和關中的起義軍取得聯系,并拜當地起義軍首領孫華為左光祿大夫,封武鄉縣公,加馮翊郡守。在關中起義軍的協助下,李淵才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渡過黃河,控制了渭水流域。
李淵為了解除后顧之憂,還與突厥通好,卑辭言和。這些都充分表現了李淵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正因為如此,李淵在群雄并起的局勢下,能立于不敗之地,最后取隋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李淵善于用人,手下有一批文官武將,他們在創立唐朝大業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李淵太原起兵以前,就廣納豪杰,收羅了大批人才。大業九年(613),李淵鎮守弘化郡,廣樹恩德,眾多款附。他在太原的地位鞏固以后,又令次子李世民密詔豪杰,傾財賑施,禮賢下士。長子李建成也在河東潛結英俊。諸如劉文靜、殷開山、劉正會、溫大雅、唐儉、權弘壽、武士彟、王長階、姜寶誼、楊毛、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等一大批志士仁人被團結在李淵的周圍。晉陽起兵后,進軍關中,沿途又交結各路豪杰; 行軍途中,一同士卒,同甘共苦,各級將士樂為其效力。攻入長安后,為了加強將士對自己的支持,又大封功臣,象裴寂被封為魏國公,劉文靜被封為魯國公。晉陽舊吏,個個希望李淵稱帝,以便得到更高的官職。李淵的英明之處就在于他能使周圍將士甘心為他賣命,這不能不說是李淵得以稱帝建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統一全國
李淵稱帝長安時,群雄未靖,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亦稱霸一方,全國處在四分五裂狀態。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淵,不愿偏安關中一隅之地,便儲糧積粟、厲兵秣馬,俟軍實充足,即剿撫兼施,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李淵的統一行動,首先指向對關中構成威脅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舉是隋金城郡(治今甘肅蘭州)的富豪,家產鉅萬,雄于邊朔。大業十三年(617)四月,驅逐隋官,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屬甘肅),封兒子仁杲為齊公,據隴西全境,眾至13萬,成為西北地區的一股大勢力。薛舉起兵反隋,意在奪取關中。李淵先薛舉父子攻占長安,薛舉父子便以10萬兵力進逼關中,對李淵構成嚴重威脅。李淵派次子李世民率軍出擊,薛軍敗歸,平涼留守張隆、河池太守蕭瑀等也相繼歸附,武德元年(618) 五月,李淵長安稱帝時,薛舉又率精騎攻擾,縱兵擄掠,關中大亂。唐軍則恃兵多將廣,有怠敵之意,結果在高墌 (今陜西長武縣北) 之役中,敗于薛軍。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被俘,高墌城失陷。消息傳到長安,京師騷動,人心惶惶。薛舉得勝后,則趾高氣揚,欲乘勝直取長安。就在這時,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據折墌城 (今甘肅涇川縣東北)。面對這種情況,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再次率軍討伐,在高墌城外大破薛仁果軍,接著兵指高墌城,薛仁杲窮蹙,開門出降。與李淵爭奪關中的對手消滅了,隴西并入唐境。
在隴西入唐的同時,涼王李軌自稱天子,年號安樂。由其戶部尚書安修仁掌握樞密,據張掖、敦煌等河西五郡之地。李軌系涼州豪民,喜赒人急,為鄉里所譽,尋為武威司馬。隋末政局動亂,李軌納結豪民,攻克內苑城,自稱涼王。如今,李淵已在長安稱帝,如何容他人稱孤道寡,旋密遣安修仁兄安興貴入涼,因其弟故,任左右衛大將軍。武德二年(619),安興貴與弟安修仁擒李軌,傾覆了李軌的政權,涼亡,河西五郡并入唐境。
李淵的勁敵除薛舉、李軌外,還有劉武周。劉武周,隋河間景城 (今河北交河東北) 人,遷居馬邑 (今山西朔縣),任馬邑鷹楊府校尉。大業十三年 (617),與同郡張萬歲等殺太守王仁恭,聚兵萬余人,自稱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樓煩(山西靜樂縣)、雁門、定襄 (內蒙古清河縣境) 等郡,受封為定楊可汗,不久自稱皇帝,年號天興。武德十二年 (619),勾結突厥,南侵并州 (治晉陽),唐并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太原危在旦夕。接著,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李淵派右仆射裴寂督軍抗擊,不料在度索元被劉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劉武周乘勝進逼太原,李元吉棄太原逃歸長安,劉武周兵勢達夏縣、蒲坂縣(即河東縣),關中震駭。李淵面對危局,束手無策,準備放棄黃河以東的地區,謹守蒲津關以西,保衛關中。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上表說,太原是我們起兵的地方,群眾基礎好,河東地區物產豐富,是京師的物資供應地,若舉而棄之,與心不忍,并請求率軍討伐劉武周。李淵遂命李世民率兵自龍門 (陜西韓城縣境) 渡河,進擊劉武周。唐軍渡河后,休兵秣馬,堅壁不戰,待敵軍糧草不給,氣勢衰落,一鼓作氣,速戰速決,劉武周全軍潰敗,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勢窮,率殘部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殺死。唐軍進入并州,李淵命李仲文為并州總管,唐儉為并州道安撫大使,并州歸入唐的版圖。
薛舉、李軌、劉武周被消滅后,關中形勢得以穩定。李淵便集中力量爭取中原。李淵爭奪中原的勁敵是王世充。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煬帝被殺后,他在東都立楊侗為帝,不久,擊敗瓦崗軍,瓦崗軍首領李密投降唐朝,其余將帥多歸附王世充。武德二年 (619),王世充廢掉楊侗,自稱皇帝,年號開明,國號鄭,占據洛陽,成為河南最大的割據勢力。武德三年(620)七月,李淵派李世民率軍直驅河南,攻打洛陽。王世充所屬河南州縣,相繼降唐,王世充困坐洛陽,遣使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欲與王世充合力敗唐,然后再尋機消滅王世充,因而接受了王世充的請求,引兵10萬進軍成皋(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李世民率唐軍搶占武勞重鎮,阻擊竇建德。竇建德布長陣20里,鼓噪前逼唐陣。唐軍堅守不戰,以勉待勞。竇建德軍不得接戰糧草供應不暢士卒饑疲,唐軍乘機出擊,竇建德抵擋不住,敗退30里,最后受傷被俘。王世充見大勢已去,率群臣2000余人降唐,河北諸縣也相繼歸唐,李淵的勢力基本上控制了黃河流域。
與此同時,李淵還派李靖至夔州 (今四川奉節縣),進攻占據長江中游地區的蕭銑。蕭銑于武德元年(618)在巴陵稱帝,不久遷都江陵,出兵攻奪唐巴、蜀地,有兵40萬。武德四年 (621),唐將李靖、李孝恭圍江陵,蕭銑外無援兵,只好投降唐朝,長江中下游地區亦為唐所有。
李淵兼并了割地稱雄的一些隋朝貴族后,又把予頭指向在滅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農民起義軍。竇建德被俘后為李淵殺害,李淵又要召集其部將到長安,準備加以迫害。竇建德的部將于武德四年 (621) 推劉黑闥為主,在漳南 (今山東德州一帶) 起兵反唐,為竇建德報仇。劉黑闥勇決善戰,各地的竇建德殘部又聞風而起,不到半年時間,劉黑闥就完全恢復了竇建德故地。武德五年 (622),在洺州 (今河北永年) 自稱漢東王,屢敗唐軍。
武德四年 (621),李淵命李世民、李元吉率軍東征劉黑闥。劉黑闥率步騎2萬人迎戰,從午間殺到黃昏,未分勝負。不料,唐軍在洛水上游筑壩截水,看到難以取勝,就決水灌敵,劉黑闥兵敗,逃奔突厥。二個月后,劉黑闥又卷土重來,重新恢復故地。齊王李元吉前往過伐,為劉黑闥打敗。李淵又派皇太子李建成親征,建成采納魏征的建議,實行安撫政策,爭取民心,以瓦解劉黑闥的部隊。武德六年(623),劉黑闥終于潰敗,被俘犧牲,唐控制了河北、山東地區。
占據江淮地區的杜伏威于大業十三年進據歷陽 (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進用“士人”。武德元年 (618),移居丹陽,上表隋越王楊侗,被任為東南道大總管,封楚王。唐軍圍攻洛陽,使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降唐,被封為吳王,任江、淮以南安撫大使。劉黑闥兵敗被殺后,杜伏威使部將輔公祏留守丹陽,自請入朝,被留在長安。武德六年(623) 秋,輔公祏率領江淮義軍在丹陽反唐,自稱宋帝,唐借故殺杜伏威。李淵又派大將軍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分路進攻,武德七年 (624),輔公祏率軍自丹陽出走,被地主武裝捕獲,送唐營處斬,江南、淮南從此也成為唐朝的轄區。
李淵統一全國過程中,最后消滅的是梁師都。梁師都于隋大業十三年(617)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陽、弘化、延安等郡,自稱皇帝,國號梁,年號永隆,依附突厥貴族,受封為 “解事天子”,唐貞觀二年 (628) 為唐軍消滅。至此,李淵父子兼并了地主割據勢力,又打敗了農民起義軍,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全國。
五、草創制度
李淵稱帝后,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建立各級統治機構。李淵建唐伊始,一切政權組織皆因隋制,直到武德七年 (624)才為適應全國統一后的歷史形勢,根據前代制度,確定了唐代的政權組織系統。
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僚屬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是決策機關,負責草擬有關軍國大事的詔敕。門下省,長官是侍中,僚屬有黃門侍郎、給事中等,是審議機關,主管審核中書省的決定,并有權駁回。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太宗時廢尚書令,另設左右仆射),僚屬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是執行機關,負責執行中書、門下二省的決定。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他們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共同對皇帝負責。他們共同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共同議事也就被稱為政事堂會議。但三省的長官并不一定全置,皇帝往往指定一些資歷較淺的人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號,說明他們也是宰相。這些人年輕品低,易于駕馭,從而加強了皇權。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與升降,戶部主掌戶籍及賦稅,禮部主掌禮儀及科舉,兵部主掌軍事,刑部主掌刑法訴訟,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長官都稱尚書,直屬于尚書省,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分別執行中書、門下二省制訂的政令。
唐代的監察機關為御史臺,長官是御史大夫,負責糾察百官,權力極大。
唐代的地方統治機構,基本上是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刺史每年一巡屬縣,考課官吏,訪詢治安,催督賦役,保舉人才。縣令主一縣之事,縣以下有鄉,鄉以下有里,里是最基層的政權單位,置里正一人,轄百戶左右,其職責是檢查戶口、勸課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對人民進行直接統治,是唐朝皇帝的忠實奴才和統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權機構的建立,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大意義。各級政權組織比較謹嚴,分工比較明確,和過去相比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唐初,經隋末戰亂,人口減少。武德初年僅有200余萬戶,不及隋朝最多時戶數的1/4。由于缺乏勞動力,大量土地荒蕪,在這種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唐政府要保證賦稅收入,穩定政權,就必須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為此,唐朝繼承了北魏、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并稍加損益,頒布全國。
武德七年 (624) 四月,唐高祖李淵頒布均田令,規定: (1)對百姓授田的規定。丁男 (21歲至60歲為丁男)和18歲以上的中男(滿16歲為中男)各授田一頃,其中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老男 (60歲以上為老男)、篤疾、廢疾者授口分田40畝,寡妻妾受口分田30畝,這些人若作戶口,則每人授永業田20畝,口分田30畝。尼姑、女冠各授田20畝、工商業者減丁男之半,一般婦女、部曲、奴婢不再授田。(2)對貴族官僚授田的規定。有封爵的貴族按品級的不同授給不同數量的永業田,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量由100頃遞降至5頃。在職官員從一品到八、九品,受田數由30頃遞降到2頃。有戰功的勛官也分別受田30頃至60畝不等。此外,各級官吏還有職分田,其地租作為官俸的補充。官府有公廨田,其地租充作辦公費用。(3) 對土地買賣的規定。官僚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自由出賣。百姓在無力喪葬時準許出賣永業田,若百姓從人多地少的狹鄉遷往人少地多的寬鄉,亦準許出賣。
由上述均田令的內容我們看出唐代的均田制和以前相比發生了許多變化。對土地買賣的限制比前代放寬了,說明封建政府已承認土地兼并這一事實,為地主階級大量兼并土地開了綠燈; 一般婦女和奴婢不再授田,說明解除了婦女的賦役,同時也說明奴婢的數量大大減少,在農業生產中已不占主導地位; 工商業者和僧尼道士女冠授田,說明商人地主和寺觀地主已成為一股勢力; 官僚貴族在授田上享有種種特權,說明均田制的實質是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還應看到,這種計口授田的土地分配辦法,對于限制土地兼并,打擊士族勢力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情況下,要實現真正的 “均田”是不可能的。均田定額對地主來說,是承認其土地占有又限制其兼并土地,實際上他們往往利用均田令的條文,擴展土地,占田往往超過均田定額。對廣大農民來說,均田定額承認其自有的小塊土地,又鼓勵其開墾荒地,但這個定額,農民多半達不到。所以均田令在當時并沒有認真地執行。盡管如此,均田令的頒布,對于唐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還實行了租庸調制。它初定于武德二年(619)二月,修訂于武德七年 (624) 四月。租庸調制規定: 凡是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向國家納粟2石,叫做租。又隨鄉土所產,每年交納絹2丈、綿3兩,或交納布2. 5丈,麻3斤,叫做調。還規定每丁每年要服役20天,如不親自服役,可每天折絹3尺或布3. 75尺,叫做庸。如果政府額外加役,加役15天,免調; 加役30天,租調全免。每年的額外加役最多不得超過30天。唐代的租庸調和隋朝相比,以庸代役的條件放寬了,隋朝規定50歲以上的人才可以庸代役,唐代則取消了年齡限制,并且規定了役期的最高限度,從而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實行府兵制。府兵制始創于西魏宇文泰時期,歷北周、隋而至于唐。李淵太原起兵時有兵3萬,進軍關中后,眾達20余萬,為了使這支軍隊歸心于唐和解決軍糧問題,李淵把軍隊逐步納入府兵組織系統,基本具備了府兵制的雛形。武德元年 (618),李淵在長安稱帝不久,即置軍府,任用功臣和招降軍將為衛大將軍、將軍,完全因襲隋制。當時十二衛所屬有驃騎、車騎兩將軍,是事實上的領兵者,十二衛大將軍一般為崇寵的名號。武德二年(619)置十二軍,以關中諸府分隸十二軍。分關中為十二道,諸道都有驃騎、車騎府。次年十二軍各立軍號,原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井鉞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邠州道為招搖軍,西麟道為范游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每軍有將、副各一人,以督耕戰。武德六年(623),廢十二軍,武德八年,因突厥入侵,又重設十二軍。十二軍是唐初關中比較固定的基本禁衛部隊。此外,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各開府領兵。軍、衛與秦、齊二王的護軍府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統領系統,并不一致。至貞觀十年(636),更軍府為“折沖府”,各府以折沖都尉、果毅都尉領之,兵士滿1200者為上府,1000人為中府,800人為下府。折沖府負責訓練士兵,征調權則直隸于皇帝。
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閑時由兵府加以訓練。府兵的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京師宿衛或到邊境戍守,稱作“番上”;若遇到戰爭發生,則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間,可免除本身租調,但“番上”、“出征”時的兵器、衣服、糧食均需自備。這種“寓兵于農”的兵制,從均田農民中征兵,保證了兵源,資糧甲杖自備,減少了國家的經費開支。同時,練兵權與將兵權分離,防止了將帥擁兵跋扈,對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初,由于處在由動亂到安定的過渡時期,實行的府兵制多沿襲隋制,但也有不同。如隋初驃騎、車騎的名位是由高到低,唐初則由低到高。所以說唐初的府兵制雖沿襲隋制,而又有所損益。
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始創于隋朝,到唐朝時更為完備。李淵初即位,就設立京師和地方學校,收攬人士。但同時也恢復了隋朝廢除的中正官,于武德七年(624)依照北周、北齊舊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以本州高門士人充任。這是對士族的讓步,不過大中正只是名譽職務,用人權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徑就是科舉。這說明唐高祖李淵的思想具有兩重性。一方面,重用士族,另一方面又利用科舉制限制士族,扶植庶族。但總的趨勢是科舉制代替了士族制度,士人仕進不再專憑門第高低,而是主要依據學才德識,從而使唐代的用人比以前有所改進。
唐初,主持科舉考試的是吏部考功員外郎。武德四年 (621),由考功員外郎申世甯主考,從此以后,考試之試,定為常式(開元二十四年以后改歸禮部主持)。參加科舉考試的生員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子監所屬各學校的學生,稱為“生徒”;二是各地私學中由州縣保薦的學生,稱為 “鄉貢”。從法律上講,除商賈子孫和刑徒之子以外的編戶之民,都可以參加考試,但一般的窮苦百姓,衣食無著,何以談參加科舉考試,所以說科舉制雖然限制了士族入仕的途徑,但它仍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一種選官制度。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即每年舉行的定期考試,考試科目一般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經、進士兩科為熱門。明經科主要考帖經,重在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 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時務策,需要獨立思考。相比之下,進士科最難考,錄取率一般在百分之一二,但一旦考中進士科,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再經吏部考試合格后,就可正式授官,叫作 “釋褐試”,因此人們稱中進士為 “登龍門”。所謂制舉,就是皇帝根據需要親自主持的考試,科目多臨時設置,考試時間也不固定,錄取人數較少,在科舉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科舉制的最后確立和進一步完備,有著重要意義。和九品中正制相比,一般的中小地主都有了應試資格,為他們入仕開了綠燈,打破了士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局面,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
制訂《武德律》。隋朝末年,統治者濫用刑法,民無所措手足。李淵攻下長安后,就學著漢高祖劉邦的樣子,約法為十二條,李淵稱帝后,宣布廢除隋朝的《大業律令》,并令裴寂、劉文靜等依隋《開皇律》重新修訂法律。在 “務在寬簡,取便于時”的原則指導下,制訂了新律53條。到武德七年,正式頒布新律,即《武德律》。從內容上看,《武德律》較隋律用刑有所減輕,但對勞動人民的反抗卻嚴加制裁,旨為在保護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這說明 《武德律》的實質是地主階級意志的反映。《武德律》和 《貞觀律》相比,并不十分完備,但它為 《貞觀律》 的制訂奠定了基礎。
六、李淵的晚年
李淵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當然過著封建特權式的宮廷生活。特別是武德后期,多內寵,妃嬪成群,張婕妤、尹德妃最為李淵寵愛。李淵寵妃怠政,必然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武德二年 (619),李淵聽信裴寂的讒言,錯殺大將劉文靜。劉文靜是最早參與晉陽起兵之謀,在唐王朝建立過程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李淵稱帝后,大封功臣,劉文靜以為自己的才干在裴寂之上,自己又多有軍功,而位在裴寂之下,意甚不平。由是與裴寂有隙。有一天,劉文靜與其弟文起喝酒,口出怨言,結果被人告知李淵。裴寂等乘機陷害,說劉文靜欲反朝廷,李淵竟聽其言,殺劉文靜。李淵賞罰不明,勢必加深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
唐統一全國后,李淵產生了驕傲自滿思想。以為大功告成,便可高枕無憂了。他越來越不關心政事,特別是對武德后期的皇位之爭問題沒有處理好。他妄圖使太子、秦王、齊王各謀其位,相安無事,結果相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斗,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斗爭。武德九年(626)夏,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推薦齊王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驍將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移到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不料,李建成這一密謀被手下人透露給了李世民。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和大臣長孫無忌等人商定之后,決定先發制人。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告太子、齊王淫亂后宮,李淵決定次日鞠問。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當太子、齊王途經玄武門時,李世民及部下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元吉,并讓心腹尉遲敬德帶甲入宮報告李淵。此時李淵正和他的臣子蕭瑀、裴寂坐在一只小龍船上,蕩漾在南海池中,他見尉遲敬德全身武裝,手持長矛立在岸邊,臉上露出驚駭的神色,忙問發生了什么事情。尉遲敬德向李淵行過禮,然后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把他們處死,可東宮和齊王府中的軍隊還在玄武門外騷亂,秦王怕驚動陛下,特派我前來保駕。李淵聽后,表情麻木,氣得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停了好一會兒,才氣憤地說: 想不到這逆子竟會殺害自己的親兄弟。旁邊的蕭瑀趕忙說:請陛下息怒,太子和齊王本來就沒有秦王功高,陛下如把國事都托付給秦王,一切事就都沒有了。尉遲敬德也敦促李淵下詔,令諸軍悉受秦王節制,以便制止東宮和齊王府軍隊的騷亂。李淵無奈,被迫寫下“手敕”,命令所有軍隊悉聽秦王處置,并于六月七日下詔立世民為皇太子。此時,全國局勢基本上已被李世民所控制,李淵無奈,提出了 “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表示愿早些退位。八月,李世民正式即皇帝位,從此李淵徙居太安宮,過著太上皇的生活。
李淵當了太上皇后,自知大權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心恢意懶,也就不再干預政事,李世民對李淵表面上也隆禮相敬。貞觀七年 (633) 冬,李世民在未央宮舉行盛大宴會,對太上皇李淵十分恭敬,讓到上坐,李淵十分高興,命令在座的突厥頡利可汗跳舞,又命令南蠻酋長唱歌。李世民又手捧酒杯,送到李淵面前說:現在胡越一家,四夷臣服,都是太上皇您教誨之功。李淵聽后也就心滿意足了。李世民以高捧的形式把李淵駕空了。李淵自知李世民已控制大局也就對政事不聞不問,過清閑的太上皇生活,廣置妃嬪,沉湎酒色,生活日漸腐化。李世民對李淵的享樂需要盡量滿足,并準備在長安城東北修建大明宮,作為李淵的養老享樂之所。李淵也明白李世民的用意,所以也就知趣而退,自樂于過太上皇生活。李淵的這種做法,對于減少宮廷矛盾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李世民施展雄才大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貞觀九年 (635) 五月,李淵病重,崩于太安宮,時年71歲。謚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十月,葬于獻陵。
上一篇:高祖劉邦
下一篇:高祖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