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
歙縣(今屬安徽)是大清帝國徽州府的府治,地靈人杰。歙縣有個金家,男當家的叫金長溥,很好學,無奈家中貧寒,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才有機會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乾隆十三年(1748),金長溥中了進士,名列二甲第66名。金長溥從此步入仕途,官至吏部主事,正六品,是吏部各司最低一級的官職。金長溥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槐,次子名榜,皆有才學。
金榜,字蕊中,一字輔之,號檠齋。聰明好學,從小便立志研讀經書,做個經學家。少年時,他隨古文字學家劉大櫆學習古文辭,后拜江永為師,研習經學。
江永,宇慎修,婺源(今屬安徽)人。婺源隸屬徽州府,位于歙縣西南,兩地相距數百里。江永是著名的經學大師。《清史稿》、《清史列傳》列入《儒林傳》,《清代七百名人傳》則列入《樸學》。江永著作等身,僅《四庫全書》便收錄10余部。他的弟子眾多,赫赫有名的大學問家戴震即出自江永門下。
金榜師從江永,研讀經書,學業大進。
金榜也曾向當時的制義大師方楘如學習八股文,為科舉考試做準備。
在諸名家的指點下,金榜在詩辭、古文、經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被時人譽為“江南魁俊”,聞名海內。《清代七百名人傳》上說他“以才華為天下望”。
乾隆二十九年,當朝天子南巡,召試江南學子。金榜應試,考中舉人。這年,金榜3l 歲。乾隆帝很看重金榜的學識,特授內閣中書之職。內閣中書從七品,掌撰擬、記載、翻譯、繕寫,官位雖不高,但很有權勢。不久,改任軍機處行走。軍機處自雍正帝以來,便成為帝國的最高權力機構; 軍機處行走,是軍機大臣中的一種,權力極大。
像金榜這樣舉人出身,升遷如此之快的,是很少見的。
乾隆三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進士科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在京舉行。金榜參加了這次殿試。第2天、第3天,“讀卷官”們在文華殿評閱試卷,選出10份最好的,排定名次,送呈乾隆帝裁決。乾隆帝相中其中的一份,御書“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待拆封一看,此卷乃乾隆帝素所賞識的金榜。
這年,金榜年三十有九。
此科進士叫“壬辰科”,因是在農歷壬辰年舉行的,故名。共有進士162名,其中出了一批人才,像第一甲第三名俞大猷等。而金榜是最杰出的一個。
按慣例,中了狀元的金榜入翰林院為修撰。翰林院向來被視為“儲相”之地,宰臣多由此晉身。金榜深得乾隆帝信任,中狀元前便做到了軍機大臣的高位,今后官運亨通,是不成問題的。
然而,8年的仕宦生涯使金榜越來越厭棄勾心斗角的官場,他渴望擺脫繁雜無聊的官務,潛心研究學問,但一時無法遂心愿。入翰林院的次年,他奉命擔任山西省鄉試的副考官。鄉試例于八月舉行,稱為“秋闈”。山西鄉試結束,金榜仍回翰林院為修撰。
不久,從家傳來噩耗: 老父金長溥去世。金榜棄官回籍奔喪。安葬了老父后,他在家守喪,閉門讀書。3年服滿,他打定主意,不再出仕,著書、讀書以自娛。
金榜從此結束了仕途生涯,踏上清苦而輝煌的讀書、治學之路。他在經學的研究上有極高的造詣。
經學是關于儒家諸經典著作的學問。自漢以來,經學研究分為“漢學”和“宋學”兩大流派。漢學講名物訓詁,宋學則重微言大義。到清代,漢學大盛。江永是清代著名的漢學家,有兩個高足,一是金榜,一是戴震。戴震是休寧(今屬安徽)人。休寧也屬徽州,在歙縣西南200里左右。徽州古稱“新安”,故人們稱江永和他的門人為“新安學派”。
金榜師承江永,但不囿于門戶之見。漢學學派治經的最大特點和弱點,是過于迷信漢代經學家的箋注,甚或到了“非漢不信”的地步。金榜治經,雖也尊崇鄭玄等人的箋注,卻并不一味地遵循。他在寫給老友趙商的一封信中說,對于漢學,“不信亦非,悉信亦非”。故金榜治經,擇善而從,且敢于創新。
在經學中, 金榜畢生窮治禮學,尤重《禮記》、《周禮》。他博采眾說,融會貫通,撰著《禮箋》一書。此書考證縝密,立論清新,在經學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金德瑛
下一篇:金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