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戰爭
一種隨私有財產和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武裝斗爭現象。指民族與民族、國與國、階級與階級及政治集團之間,為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軍事斗爭。我國歷代兵法家、政治家大都將戰爭視為求取政治、經濟利益的最高斗爭手段,而不以殺人搶掠、攻城掠地為目的。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以老子為代表的偃兵派認為戰爭只能給人世、民眾帶來災禍、主張息兵,反對進行戰爭;而義兵派則歡迎合乎道義的戰爭,以道義的戰爭懲治非道義的戰爭。在決定勝負的問題上,歷代兵家一致認為其決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孟子稱之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認為,寡助之極,連親戚都會背叛;多助之極,則天下都會歸順。以天下皆都歸順之強力,攻打眾叛親離之敵,不戰則已,戰則必勝。戰爭的嚴酷性使得歷代兵家注重研究,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從而形成了包括戰略、戰術、治軍、裝備等系統的軍事科學,為戰爭勝利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彝陵之戰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