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瑛
一、從翰林院修撰到太常寺卿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二日夜,年57歲的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駕崩,他的第4個兒子愛新覺羅·弘歷承嗣大位,年號“乾隆”,是為高宗。
高宗登基的時候,三年一次的鄉試剛剛結束。第二年,即乾隆元年(1736)二月,會試在北京開考。四月,殿試在太和殿前的丹墀上舉行。殿試名義上是皇帝親策士于殿,實際上他僅看“讀卷官”(即擔任評卷的大臣)推薦的前10名的卷子,欽定第一甲三名進士的人選。高宗極認真地看了前10名的卷子,最后,欽定第6份卷子為第一甲第一名。高宗朝第一位狀元誕生了。
新科狀元姓金名德瑛,字汝白,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江南休寧(今屬安徽)。金德瑛為人正直謹慎,才華橫溢。他極崇拜黃庭堅的詩。黃庭堅是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的創始人。他反對華靡的詩風,師法杜甫、韓愈、孟郊、張籍,尚工力,重琢磨,要求詩文字字有出處,追求奇崛,喜作拗體。金德瑛工書法,擅長鑒別金石摹本及古人手跡。家富于財,但他衣食極為簡樸。金德瑛宗黃庭堅,秀水(今浙江嘉興)人錢載師從金德瑛,同縣人王又曾、萬光泰等相與唱酬,號“秀水詩派”。
此科進士共344名,后來出了一大批名人。如第一甲第三名(即所謂的“探花”)秦蕙田,官至尚書; 第二甲第二名曹秀先,官至尚書、上書房總師傅; 第二甲第八十八名的鄭燮,詩、畫、書法皆有極高造詣,號稱“天下三絕”; 第三甲第二十四名全祖望,是杰出的史學家。
就在金德瑛中狀元這年的九月,高宗詔開“博學鴻詞科”,各省薦舉的博學鴻詞的文人學士在保和殿考試。浙江薦舉的有金德瑛。金德瑛已中進士科第一甲第一名,未再參加博學鴻詞科的競爭。
中狀元后,金德瑛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高宗對他欽點的第一位狀元極為器重,在金德瑛中狀元后1個月,便命他以修撰的身份入值南書房,侍從他作文賦詩繪畫,很是親信。乾隆三年,出任福建鄉試正考官。六月,出任日講起居注官,旋即充任江南鄉試副考官。金德瑛說他原籍休寧,不宜充任江南鄉試的考官。高宗詔令無須回避。八年六月,遷侍講,侍從高宗講讀經史。這年十一月,遷右庶子,成為東宮右春坊的長官,奉詔提督江西學政。3年任滿,高宗下詔: “德瑛很有操守,取士公正,命再留任。”金德瑛在管理江西學校、科舉的同時,就翰林院存在的一些問題上疏說: “翰林是儲備人才的地方,庶吉士(新科進士擅長文學書法者,選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3年,稱‘庶吉士’)應選那些學有根底,器量明達,來日可堪大任的。每科命滿、漢大臣兩員教習庶吉士五六十人,而大臣政務繁忙,僅能總其大綱而已。從前有遣大臣分教的制度,以資深的翰林官為之,都由翰林院掌院學士簡派,但時行時停。今又屆選庶吉士,乞令掌院學士在翰林院、詹事府中選取品學兼優、資歷較深者,皇上引見,簡派他們教習庶吉士。”高宗閱后,降旨實行。
金德瑛在江西任學政6年,提倡通經學古,大辦教育,到他離任時,江西13郡之士,家有經史子集,文風大盛。他注重選拔人才,凡賢能之士,無不竭力甄拔。他離開江西30余年后,江西士人談及他的事跡,猶嘖嘖稱頌。
乾隆十年四月,金德瑛出任東宮左春坊的長官——左庶子。十三年二月,擢侍讀學士,掌校典籍。三月,遷為東宮詹事府的副長官——少詹事。十五年六月,高宗召金德瑛入宮問話,當問及他的官職時,驚訝地說: “你是元年的狀元,才做四品官呀?”幾天后,高宗下詔,擢金德瑛為主管宗廟禮儀的太常寺的長官——寺卿。
二、從內閣學士到左都御史
金德瑛出為太常寺卿后不久,奉命去祭祀女媧氏等陵。女媧氏是神話傳說中的造物主,傳說中國人就是女媧用黃土捏的。金德瑛在致祭祀時發現,女媧陵的祭殿中塑有女像,旁邊侍有嬪妃。他問當地人,當地人說是生育女神,民間祭祀求子。金德瑛以為這是褻瀆神靈,奏請高宗毀掉塑像,代之以木主。
回京后,奉命提督山東學政。當時,山東一帶發生饑荒,鄒縣(今屬山東)、滕縣(今山東滕州)尤重。高宗詔令發糧賑濟。但對重災區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當地官員不敢再申請救濟。金德瑛任滿還京,上疏奏告鄒、滕一帶的災情。這不屬于他的職責范圍,但出于對民眾的關心,毅然上疏奏告。高宗褒揚金德瑛關心民瘼,詔令再加賑濟。
乾隆十九年三月,金德瑛出為內閣學士。內閣學士位次內閣大學士,掌傳達詔令,從二品。二十一年二月,遷禮部第二副長官——右侍郎。六月,去江西任鄉試考官。鄉試結束,回京路過徐州(今屬江蘇),他發現因黃河決口,微山湖暴漲,運河水暴溢,江蘇、山東等省遭受水災。金德瑛中止回京,對受災府縣的情況進行調查。然后,回京上奏。高宗再次褒揚他關心民生,命人整治運河、黃河。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奉命提督順天(府治大興、宛平,今北京)學政。按制度,學政到任后,在校的學生要進行一次考試。但學生們往往借故逃避。金德瑛到順天的那次考試中,滿族學生參加考試的246名,無故缺考的有256名; 漢族學生參加考試的176名,無故缺考者達208名。金德瑛大為光火,將缺考者列出名單,逐個審查,開除了一批人。
乾隆二十六年五月,提督順天學政任滿,金德瑛出任都察院長官——左都御史,成為最高監察官。
他出任左都御史不久,便對審判程序提出改革意見。
從前,秋季提審犯人,提審官在大堂東、西分行而坐,案牘放在面前,刑部兩名書吏南、北侍立。北面一名書吏先按一省的犯人名冊依次大聲宣唱某某人系舊案,某某人系新案。然后,宣唱某某人的案子可重新審理。他宣唱完一省的案子后,另一書吏接著宣唱另一省的。一天下來,能處理40余份案卷。全部完成,需十余天。實際上,重新審理的不多,多數都列入緩決; 而重新審理,改輕改重的,多是新案子,積年陳案不多。一樁案子審定,自省的提刑按察使到巡撫再到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已經很慎重了。三審之后,仍舊緩決,定案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囚犯偷生囹圄,僥幸的遇上慶典,得蒙恩赦。鑒于這種狀況,金德瑛上疏建議: 自今以后,各省巡撫每年另造新的犯人名冊,送到刑部存檔備查; 舊案秋審時不再宣唱; 每個犯人,三審定案。
高宗認為金德瑛的提案極有道理,命大學士們會同刑部再加商討。他們也極贊同金德瑛的建議。于是,高宗下詔頒行。
6個月后,即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金德瑛又就高宗頒布的祭祀圣賢帝王、名山大川的致祭人員上疏直諫,認為按詔令動用的禮部侍郎等大員17人可以裁減,許多地點的祭祀可委派一員大臣去,以節省人力、財力。高宗詔準。
1個月后,金德瑛奉命去檢查通州(今北京通縣)糧倉,病倒在途中,遂回京醫治。
高宗對金德瑛的病情極為關心,每天上朝都要詢問,對大臣們說: “德瑛是辛巳年(1701)出生的,長朕10歲。”乾隆二十七年正月的一天,高宗出都巡行,要上路的時候,他念叨說: “德瑛久不入宮值班了,他的病一定很重。”這天,金德瑛病逝,享年62歲。
金德瑛有個兒子叫金潔,登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名列第二甲第58名。高宗召見新科進士,問金潔: “你是金德瑛的兒子嗎?”金潔稱是。高宗勉勵他以亡父為榜樣,為朝廷效力。
上一篇:鄧鐘岳
下一篇: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