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制宜,革故鼎新》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與荀彧相比,董昭在政治上顯得更加靈活主動,并且很善于引經據典,為自己的一套議論找到權威的理論或先例。在曹操征伐四方,統一中國的大業處于鼎盛時期,董昭提出重修古制,建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曹操當然謙遜一番,認為:“建五等爵位之人應該是圣人所為,此外,這一做法也不是為人臣子者所能自制的。您讓我這么做,我怎么經受得起呢?”
董昭說:“自古以來,為人臣子而匡世輔君的,從來就沒有過像您今日這么大的功勛;有您今日這么大功勛的,也沒有像您這樣久久地處在人臣的位勢上的。如今明公您還恥于自己德行不夠,認為它不完善,總認為自己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無上境界。您樂于保全自己的名節,使自己不擔負什么重大的歷史罪責。您品德的善美已經超過了商周的名臣伊尹、周公,這是古今至德賢臣中的極限、頂峰。然而,像商太甲、周成王這樣的圣主,未必就都能遇到。如今民眾的難以教化,比殷周時還要嚴重。您處在大臣的位勢上,但由于您功勞太大,總讓人懷疑您自己要圖大事、作帝王,這實在不可不慎重地加以考慮。明公您雖然德高望重,洞明法制和權術,但您若不早奠定基業,為萬世子孫考慮,您做得就還是不到家呀!而奠定基業最根本的,就在于地盤與人勢。我看,明公您在這兩點上應當稍加建樹,以便用來藩衛自己。明公您的忠節、鋒穎畢露;您的天威,總是放在臉上。耿弇當年在床下對漢光武帝說的話,朱英昔日對春申君講的 ‘無妄’的議論,用來說您也是不會過份的。董昭我受明公的大恩不比凡常,所以我不敢不把心里話都陳訴出來。”后來,曹操接受魏公和魏王的稱號,都出自董昭的創置。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朝廷用董昭代行司徒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又正式任命他為司徒。這時董昭上疏陳訴紈绔末流浮偽的弊病說:“凡是擁有天下的人,無不尊貴崇尚敦厚樸實忠義誠信的士人,深惡痛絕那些虛偽不真的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毀壞禮教,淆亂法治,傷風敗俗啊!這類人中,近代有魏諷在建安末年伏誅,曹偉則在黃初開始那年被斬戮。我想陛下前后屢降圣詔,深惡痛絕這幫浮偽的末流。目的是要擊破、拆散他們的邪黨,您常因為他們而咬牙切齒。然而,執法的官吏們卻都很畏懼他們的權勢,無人能糾察拘執他們。這樣,毀壞風俗、侵入淫欲的惡習就滋長得更厲害了。臣私下見到當今的年輕人,不再把學問作為根本了,他們專以交游為業。推舉國士,不用孝悌清廉、修謹嚴正的君子為首,卻以趨炎附勢、游逸趨利的小人為先。他們結黨成群,互相褒揚、贊嘆,用毀謗、辱罵作為刑罰和殺戮,以黨與、稱譽作為爵封與賞賜。凡是依附自己的,就使勁夸贊;不依附自己的,就加以詆毀。互相都說: ‘當今之世還憂愁什么不能辦成呢,問題在于你不多多探求人情世故,不廣泛交往而已;根本不用擔心自己不為人知,只是捉摸對方心理思想,對癥下藥,投之以好,慢慢理順關系就可以了。’又聽說有的人還讓他的奴婢們冒充在職官員的下屬出出進進,在內廷里往來,與賓朋交通書信疏札,傳達相互間的探訪和存問。大凡如此諸事,都是法令所不取,刑罰所不赦的。即便當年被誅的魏諷、曹偉的罪過,也比不上他們。”魏明帝于是發布了激切嚴厲的詔令,斥責罷免了末流的首領諸葛涎、鄧飏等人。
董昭八十一歲時逝世,賜謚號叫定侯。爵位由兒子董胄繼承。董胄曾歷任郡守、九卿等職位。
上一篇:《因時制宜,通權達變》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因機乘勢:孫權進攻江夏郡》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