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主力同國民黨軍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進行的戰略性戰役。
1948年11月初,遼沈戰役結束后,孤懸華北的國民黨軍處境危殆。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在“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下,將其全部兵力4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旅),共50余萬人,在東起唐山、西至柴溝堡,長達500千米的交通線上,擺下一條兼顧東西撤逃的“一字長蛇陣”。
毛澤東總觀戰爭全局,制定了抑留傅作義集團于平津地區,就地加以殲滅的方針,并決定調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與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共同發起平津戰役。同時決定撤圍歸綏,緩攻太原,對西線“圍而不打”、東線“隔而不圍”,并指示淮海前線對杜聿明集團“兩星期內不作最后殲滅之部署”,以穩住敵人等一系列部署。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統一領導奪取和接管平、津、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平津戰役于1948年11月29日開始。第一階段:對傅作義集團實施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11月29日夜,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1縱隊向柴溝堡,第2、第6縱隊向張家口以西地區守軍發起攻擊。傅作義急令35軍2個師和104軍1個師馳援張家口,企圖在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之前速戰速決。與此同時,華北軍區第2兵團和東北先遣兵團,全力向平張線突進。12月5日,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攻克密云。傅作義發現東北野戰軍主力已經入關,急令第35軍迅速東返,并令懷來、南口地區的第104軍和16軍向西接應。8日,第35軍被華北軍區第2兵團包圍于新保安地區;此時,華北軍區第3兵團解放了宣化,并完成對張家口守軍的包圍。10日,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在康莊包圍了國民黨軍第16軍主力,從而切斷了平綏線。同日,懷來國民黨軍第104軍向南突圍,被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1縱隊全殲于橫嶺、白羊城地區。此時,傅作義部主力,分別被包圍在新保安、張家口兩地,其西逃綏遠的退路已被切斷。東北野戰軍主力迅速向平、津地區開進,至20日,完成了對北平的戰略包圍,并切斷了北平、天津、張家口、新保安等地的聯系。
第二階段:按照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攻擊順序,華北軍區第2兵團于22日首先攻克新保安,全殲傅作義“王牌”第35軍。張家口守軍于23日急向綏遠方向突圍。華北軍區第3兵團及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全力轉入追擊作戰,于張家口以西及西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11兵團部及所屬的1個軍7個師,共5.4萬余人,解放了張家口。隨后,人民解放軍將攻擊目標指向天津。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拒絕放下武器,企圖固守待援。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并附炮兵、工兵和坦克部隊,向天津發起總攻,經29小時的激戰,于15日全殲國民黨軍守軍共13萬人,俘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解放天津,塘沽守軍由海上逃走。17日,東野第12縱隊解放塘沽。
第三階段:天津解放后,北平國民黨軍更加孤立,在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3兵團共90萬大軍的包圍下,陷入欲戰不能,欲退無路的絕境。21日,傅作義與共產黨平津前線司令部達成協議,宣布接受和平改編。31日,北平守軍全部開出城外,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入城接防,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余人,基本上結束了解放華北的戰事。
上一篇:《平定云南之戰(181~1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明北伐滅元之戰(167~169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