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
元朝謀略家,名侃,字仲晦,法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的贊畫重臣,生于官宦人家,風骨秀異,英爽不羈,自幼有大志,聰明好學。17歲時任邢臺節度使府的令史,后棄此平庸吏職而去,遁入武安山中,剃度為僧。精心《易經》、《皇極經世書》,兼嫻天文、地理、律歷及三式、六壬、遁甲等卜算之術;且自恃敏稅的洞察力,對古今治亂興衰研磨得十分透辟,具備了異乎尋常的政治膽識。身赴漠北見忽必烈,為其制定指導思想及策略原則:以歷代有作為帝王為榜樣,敬天道,由人事,仿周公輔佐成王,取信于蒙、漢官民,力修文治。整治邢州,經略漠南,繪制一整幅政治藍圖:其一,選賢能任府州郡監守,監察官吏,信守王法;其二,賦役減半或三分去一,鹽鐵、商賈、貨殖諸事,悉依耶律楚材所定課稅;其三,明定法令,廢除私獄;其四,開設學校,尊奉孔子;其五,興禮樂,頒歷法,修史書;其六,開言路,選諫臣。以全面推行漢法,亦即所謂“中國之道”,整飾吏治,興利除弊,招徠流民,實施屯墾,興修水利,勸課農桑。使忽必烈大得中士之心,為其爭得汗位并統一全國,打下政治、經濟基礎。1252年,隨忽必烈遠征云南大理國,1256年南伐攻宋,皆注重以政治攻心為上,力除蒙軍縱情燒殺的惡習,嚴禁焚燒,釋放俘虜,致使師行迅捷。用三年時間營筑開平府,使元世祖忽必烈在此繼位,定為元朝上都。隨后議定成憲,詳定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制,確定“行省”制度,沿襲至今。中統五年(1264)營建燕京,改稱中都。至元八年(1271)11月,忽必烈又用劉秉忠建議,廢除“蒙古”國號,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一句的語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改中都燕京為大都。至元五年(1268)毅然辭去中書省要職,以明志如淡泊。至元十一年8月,無疾端坐而逝,終年59歲。劉秉忠善識財務,察知忽必烈開明有為,能夠重用各族的智士賢臣,便毅然擇其而仕。又能在權勢面前、名利關頭清廉自持,舉止適度,創造了一個君臣歡洽的從政環境。他位極人臣,卻一意“以天下為已任”,“凡有關于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閑居顧問,每以推薦人才為急務,使之備位機要。他從不犯顏強諫,始終顧及政爭的險惡,也看到白手創業與大功垂成之際的不同,對于不可抗爭之事一向謹慎守口,這又表現了他的思慮周密和明智。
上一篇:劉永福
下一篇:創造性思維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