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古代編制
冷兵器時代的軍隊組織體制。古代編制各代有不同,但均以保障方陣密集隊形的戰斗為中心而制定。夏商軍政合一,以族為基本單位,由貴族兼任領兵,武乙時“師”成為最高建制單位,置三師,但每師規模不一。西周出現五進制的伍、兩、卒、旅、師編制,春秋時各國編制有異,但基本沿用西周編制,并出現軍的編制。秦實行部曲編組,即帥下設將,將下設部、部下設曲、曲下為千人、五佰人、百人、五十人、五人。漢軍承此制,只曲下改為屯、隊、什、伍。西魏、北周為府兵編制,設六柱國大將軍、大將軍、開府、團、旅、隊、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等。隋設十二衛府,各府設驃騎府、車騎府、大都督、帥都督和都督。唐初承此制,府下置團、旅、隊、火,中唐后,廂成為固定編制,設左右廂。五代北周形成廂、軍、營、都編制,“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武經總要》)。北宋沿此制,南宋為軍、將、部、隊編制;金以猛安、謀克為基本建制,上設軍帥、萬戶、都統、都元帥。明為衛所編制,即衛、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小旗系列組織。清初為八旗、綠營兩系統。八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另設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每旗下置參領、牛錄。綠營兵是清朝一支經制軍隊,據鎮戍編有標、協、營、汛等建制。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古代市鎮經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司馬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