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洋行
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的商行商號,中國人叫洋行,以區別中國商人自設的行號。17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的商館、1719年法商密西西比公司和1805年美商普金斯公司在廣州設立的機構,是中國最早的英、法、美洋行。至鴉片戰爭前,廣州的洋行達150家左右,其中以英商怡和、顛地,美商旗昌為最大。這些洋行在向中國走私鴉片中積累了大量資本。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移向上海,廣州一些大洋行隨之移滬,其它通商口岸城市洋行也逐漸增多。1855年各口岸約有洋行200家,1880年全國各類洋行發展到300余家,1900年達到1000家。洋行一直壟斷著中國近代的對外貿易。所謂進口實際上是向在華洋行進口,出口則是將土特產品賣給洋行。這些洋行憑借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建立了從城市到鄉村的龐大商業剝削網,從中國搜刮了大量資本。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種狀況才得以根本扭轉。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法家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法制文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