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文化·滇云風俗·民居
云南各少數民族歷史悠久,其民居源遠流長。考古實例說明,各民族民居最初的形式分為穴居和巢居兩類,居住在北部地區的民族民居是由早期人工洞穴發展到晚期的土掌房,如彝族、哈尼族等。居住在南部熱帶雨林區的民族民居則是由早期的人工巢發展成晚期的井干茅屋,如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這是各族人民在長斯的辛勤勞動和生產實踐中創造發明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功用也由避蔭防害的實用性逐漸走向審美,形成滇云民居的兩大傳統。另外,自從漢族建筑技術從唐代傳入云南后,影響了滇池、洱海地區發展較先進的民族的建筑。特別是明代開始的大量漢族移民進入云南,漢族民居得以廣為推廣,壩區的白、彝、納西、阿昌等民族的傳統民居發生了變化,在保留有自己原有特點的前提下更進一步向漢式建筑靠攏,形成滇云民居的第三個特色。
(1) 漢族民居
一般認為,漢族的建筑技術是從唐代傳入云南的,在滇池、洱海地區,漢族的木構架、土坯墻、瓦頂建筑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這一地區早期的干欄、井干式建筑。到了明代,大批漢族移民進入云南,漢族民居逐漸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以滇池地區為例,形成了漢族的“一顆印”民居。它的特點主要是四合院,兩層,平面近方形,面東南或西南以利日照,毛石腳,土坯或夯土墻,木構架,瓦頂,有利于防盜、避風、抗震,適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房屋由正房和廂房組成,平面和外觀方方如印,所以叫“一顆印”。正房有三間,前面有單層廊,稱為抱廈,構成重檐屋頂。兩邊的廂房也叫耳房,為吊廈式,稱為“三間兩耳”。主房屋頂稍高,為雙坡硬山式。廂房屋頂為不對稱的硬山式,分長短坡,長坡坡向內院,在外墻處作一小轉折成短坡,坡向墻外。在正房兩次間廊子各設單跑梯一座,上八九步到達廂房,上十一到十三步進入正房。樓上無平臺,各門口有步板伸出門外。這是占地最經濟的樓梯處理方法,成為一顆印民居樓梯安置的獨特方式。正房底層明間為待客吃飯處,次間飼養家畜,堆放柴草。樓上明間堆放糧食,次間為臥室。廂房底層為廚房,樓上為臥室。因規模不同,有的廂房兩邊各為兩間的稱為“三間四耳”,有的正房面寬為五開間,稱“明三暗五”,有的正房有五間,兩邊廂房各為兩間的稱“五間四耳”等等。房屋外墻封閉,僅二樓有個別小窗,前面的圍墻較高,一般高達廂房上層檐口。圍墻的正中央開一樘大門,門內設倒座或門廊,內側建走廊與主房、廂房的廊沿相接,便于雨天通行,稱為“廊沿”,除此外無側門和后門,構成“一顆印”獨特的外觀。另外,各層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廂房上層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兩層屋面間隙中,下層屋面在正房下層屋面之下,無斜溝,防止漏雨。
“一顆印”民居創造了一個獨家獨院的生活環境,為漢族人民所喜愛。但由于受地形或經濟條件的影響,有的可簡易到呈一字型和曲尺形,富有者則建為四合院形式。
云南漢族民居,各地有較大的差異,保山地區的漢族民居為三間一耳,懸山屋頂,簡樸無華,裝飾甚少,小搏風板,有的檁頭釘瓦或小懸魚封頭防腐,也有硬山屋頂的。昭通地區漢族民居則因近年來森林的過渡砍伐,已從木結構改為石墻,一般為三間對稱房,無廂房,更是大為簡化。
(2) 傣族的干欄
干欄亦稱“高欄”,“閣欄”,是中國南方古代盛行的建筑形式。今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傣族從古代越人發展而來,其傳統民居正是這種由巢居發展而來的木、竹結構“干欄”式。
傣族村寨多在平原中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林蔭的地方必定矗立著一座座的傣家竹樓。樓分兩層,屋頂多為“人”字形,以樹皮、茅草或陶瓦等覆蓋。上層住人,下層多無遮攔,用作圈養家畜或置放農具。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傣族傳統干欄式民居也發生了變化,西雙版納和瑞麗、遮放仍保留著竹樓木架,德宏地區的芒市、梁河則受到漢族的影響,改為土墻茅草或覆瓦的平房。
西雙版納傣族長期處于封建領主制經濟之下,其干欄建筑受漢族影響較少,平面布局不像漢式建筑以間為單位,對稱嚴謹,房間幾無大小之分,而是根據生活要求進行安排,依房間使用性質有大小之別,布局自由活潑,富于變化。傣家竹樓一般由上層的堂屋、臥室、前廊、曬臺、樓梯及下面的架空層組成,其規模常以若干根本柱來表示。一般為五至六排,四十到五十根,多的有七十到八十根。房屋中以堂房為一大開間,屋頂不高,兩邊傾斜,屋檐將及于樓板,不開窗。如果屋檐稍高的,就在兩側開有小窗,后面開一個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煮飯烹茶,主客聚談都在火塘邊進行。臥室與堂屋并排,傣族習俗臥室不歡迎外人進入,客人一般留宿堂屋。
由于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過去傣族竹樓的梁柱門窗樓板全用竹制成,只有土司頭人家用木建造,屋頂蓋瓦。傣族自己燒的瓦三寸見方,如魚鱗狀,薄僅二三分,瓦的一方有一勾,蓋房時先于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隔二寸許,將瓦掛在竹條上,不再加灰固定,所以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爬的,如果有瓦塊破爛只需在椽子下更換就行。新中國建立以來,由于傣族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民居已多采用木建蓋瓦,為衛生起見,底層有的人家已不拴養家畜,傣家的干欄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極富民族特色。
(3) 白族的三坊一照壁
白族是云南民族中歷史悠久,文化較發達的一個民族。明清以來,白族已進入封建地主制經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與漢族沒有多大區別。由于與內地經濟密切交往,白族民居的建筑受到漢族的較大影響,形成所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傳統布局形式。
白族民居以坊為單位,一棟三開間二層的房屋,是白族民居建造、分配、買賣的基本單位,稱為一坊。一般樓下三間中明間為堂屋,是待客處,另外兩間是臥室,前面有廊。樓上三間通常敞通不分隔,明間為供神處,其余的堆放糧草。有的又隔出一間為臥室,前無廊。白族民居的平面組合較為規整,只有一坊的呈一字型叫獨坊屋,兩坊的呈曲尺型叫兩向兩房,三坊組成的就是所謂的“三坊一照壁”,這是白族民居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四坊組成的就是“四合五天井”,是富裕人家民居的布局形式。
“三坊一照壁”即由三“坊”三開間二層的房屋組成,一為正房,另外兩坊為廂房。在坊的交接處,各有一個漏角天井,內有廚房和水井。一般城市民居的漏角天井中開有后門,農村民居則很少。三坊房屋的院落一般為三開間見方,在正房的對面,建有一座長三開間的照壁,將房屋圍成院落。這種照壁是白族民居的特點之一,其形式分獨腳照壁及三疊水照壁兩種。獨腳照壁又稱一字平照壁,壁面等高,不分段,屋頂為廡殿式。三疊水照壁的壁面直分為三段,中段較為高寬,兩端較為矮窄,形似牌坊。在院子的東北角開有大門,其形式根據戶主的經濟能力分為有廈門樓和無廈大門兩類。有廈門樓一般是三間牌樓形制,富豪人家門上有尖長的翼角翹起,檐下有斗拱裝飾。
三坊一照壁適應了白族地區的地形及風大、多地震等自然條件,其建筑絢麗精致、綽約多姿。房屋多靠山面東,屋頂曲線柔和優美,屋脊有生起,兩端鼻子緩緩翹起,屋面呈凹曲狀,外墻很少開窗。由于白族人民文化較高,反映在民居建造上則為喜愛裝飾。在房屋的外墻山尖檐下有黑白彩繪,其照壁用白灰粉刷,上寫“萬紫千紅”、“旭日東升”或“福”、“壽”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字。四周的山墻上彩繪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對稱、和諧優美的感覺。門樓的建筑裝璜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斗拱重疊,飛檐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地殿閣媲美。
白族民居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凡木建的多作雕刻,許多門扇由鏤空的花、鳥、蟲、魚、人物等及浮雕圖案組成,精巧優美、玲瓏剔透。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榫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體現了白族人民較高的建筑藝術水平。
(4) 彝族的各種民居
彝族是西南地區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其分布區較廣,支系繁多,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尚處在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彝族文化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表現在民居上則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形式。
①昆明等地的“一顆印”民居。昆明附近的彝族歷來與漢族共同生活和勞動,受漢族影響較深,其社會形態早就進入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因此,昆明附近包括石屏縣部分彝族的民居很早就接受了滇池地區漢族一顆印民居的建造形式,并作為傳統保留下來。
②瓦房民居。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發展較先進,其社會形態與當地的漢族相同,因此其民居也與附近漢族的無異。楚雄州彝族民居的典型形式是一字形重檐式房屋,下層屋面兩端均有封火墻,屋架有生起,屋脊兩端鼻子翹起,屋面呈凹曲狀。一字形是一個標準的單元房屋或建造單位,一般為三開間兩層,前帶單層廊。樓下住人,明間為堂屋,次間是臥室,樓上存放糧食,與白族民居的“坊”有相似之處。這種民居一般都有較為寬敞的院子,彝族人民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有的又建廂房,使其平面呈曲尺形,有的富裕人家也將房子擴充成三合院或四合院甚至重院的。在靠近大理白族居住區附近,彝族的三合院也采用白族“三坊一照壁”的形式,甚至有些彝族富豪的住宅就是請白族匠師修建的。
③滇南彝族的土掌房。在滇南哀牢山、無量山山區或半山區,彝族的經濟較不發達,土壤又為粘性沙土,其民居多為土掌房形式。土掌房一般由樓房及平房兩部分組成,樓房即正房,為三開間兩層;平房即廂房,為一至二間。外墻無窗或僅開小窗,土壤土頂,一片黃色,高低錯落,敦厚樸實。平房屋頂,正房樓層甚至正房屋頂都是曬場,由于曬場高爽,所曬農作物可免遭雞啄蟲吃,深受人民的歡迎。土掌房的平面形式分為無內院與有內院兩種。
滇南彝族的土掌房是彝族人民為適應當地自然經濟條件或生活、生產的需求形成的一種傳統建筑形式,它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滿足了山區缺少平整曬臺的需求,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但是,由于土掌房屋頂為泥草覆蓋,因此容易漏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周圍民族的影響,元陽、綠春、紅河及楚雄州的彝族已將土掌屋改為草頂或瓦頂。一般每戶民居有瓦房(草房)及土掌房兩部分,正房為瓦房或草房,正房前廊和廂房為土掌房,以作曬臺。其正房也為兩層,屋頂為硬山式或懸山式,瓦頂或草頂下加蓋一層泥土封火頂,作為防火之用。
④木楞房(井干式)民居。滇西北小涼山的寧蒗、永寧一帶,森林密布,交通不便,建筑技術不發達。當地的彝族民居即為基本滿足人們生活生產要求的木結構木楞房,即井干式民居。木楞房又叫垛木房,是當地人民的稱呼。其外墻和內墻均為去皮圓木或砍成的方木疊成,墻角交叉相接,疊木有逢處抹泥以防風寒。屋頂為懸山式,坡度平緩,柃上無椽,直接鋪上薄木片充瓦。這種薄木片稱為閃片,鋪時互相疊蓋并有重蓋兩層的,蓋時不用頂,僅以石塊相壓,因此木楞房又稱為閃片房。木楞房的組成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等。一般正房是三開間平房,明間是堂屋,作廚房和待客用。右次間為主人臥室,一般不容外人進入;左次間是雜用或畜廄。人口多而勞動力強的人家則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木楞房不用木構架,但因很費木料,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木料的減少,很多地方已為夯土墻、銅板瓦頂房屋所取代。
上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歌舞·戲劇·建筑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傳統建筑·民居建筑及門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