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唐、宋、西夏文物
唐代前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寧夏北部各縣在唐代屬靈州府管轄。那時靈州一帶聚居了漢、回紇、突厥、鮮卑等民族,他們和睦相處,共同建設,使該地區兵食殷富,城鎮商業貿易興旺。
1976年在青銅峽市蓮湖地區發現了十余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唐代寧夏地區的社會情況。墓葬內的殉葬品有陶器、銅器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大批陶人俑和動物俑。陶人俑的塑造形態個個維妙維肖,有的面存溫順,有的奸詐詭譎,也有的盛氣驕橫,人物性格特征非常明顯。更有一些高鼻深目,胡須濃密的男俑,考古學上稱之為“胡俑”。唐朝國力強盛,西域各少數民族紛紛歸附,他們的形象便生動逼真地留在陶俑之中。牽駝俑的形象更生動感人,他們牽著引頸嘶鳴的駱駝,勇敢而艱難地行走著,使今人聯想起古代“絲綢之路”的艱苦旅程和中西方頻繁交往的事實。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唐代貨幣“開元通寶”,是唐代不同年間鑄造的,它們表明了唐代貿易發達,全國范圍內文化高度統一的局面。
唐末以后,我國又一次陷于諸多政權進行割據的狀態。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宋朝軍隊于公元976年滅亡了北方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全國分裂戰亂的局面。北宋時,今寧夏南部的涇源、隆德縣分屬宋朝的涇原路謂州安化縣和德順軍。1977年涇源縣涇河源發現了一座北宋時期的古墓,出土了一批反映宋朝社會情況的文物。
涇源北宋墓室的砌筑是仿木建筑形式,非常精美,特別是鑲嵌在墓壁上的許多雕刻人物、禽獸畫像磚,更是一幅幅北宋社會的生動縮影。墓室的三壁均用磚砌,做出假門、檐和屋頂造型。假門兩側分別嵌以雕有窗花的方磚。墓壁上做出的檐下有數組“一斗三升”的斗拱,承受著它上面的一條檁榑。檁榑上方布方椽、檐板和瓦,瓦以上是條磚平砌逐漸收分為券頂。這個墓室的墻壁完全模仿當時地上的木結構建筑,因而它對今人研究宋代的建筑技術,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墓壁畫磚上的人物形象有男仆、侍女等。男仆人上身前傾,穿翻領長袍,下襟掖起拴在腰帶上,手提長柄帶蓋執壺,似乎正在前去為主人斟酒。另有一個擔物者的形象,他頭帶幘巾,著左衽翻領長袍,前襟也掖起拴在腰帶上,足登草鞋,肩挑箱籠,作正在行進狀,一派沿街叫賣的小商販形態。更有兩幅含意深刻的畫磚,一幅為母子推磨圖,一個婦女吃力地推著磨,她的雙眼憐惜地望著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全身裸露,身不及磨高,也在吃力地幫著母親推磨。另一幅為舂米圖,丈夫正在舂米,妻子身背嬰孩也在一旁幫忙。這些畫像磚的雕刻手法簡練、質樸,取材具有濃厚的社會生活氣息,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圖畫,具有感人至深的強烈藝術效果。
固原縣各地還出土了大批宋代用于作戰的弩機,它是一種延長弓箭張弓時間的機械裝置,使用者可以用它持久張弓以捕捉有利發射箭桿的時機。這種裝置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就已發明,比歐洲國家早一千二百多年。宋代的弩機因經過歷代的不斷改進,已經達到較為完善的地步。這些弩機上都刻有都作院工匠的姓名,是古代勞動人民富于創造性的實物例證。
公元1038年,西夏建立,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這是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性封建政權。西夏存在了近二百年時間,遺留下來很豐富的文物。
西夏歷代帝王陵墓在今銀川市西郊賀蘭山的東麓,其范圍東西約四公里,南北十公里,共布列著八座西夏帝王陵墓和七十余座官僚勛戚的葬墓,它們雖然在西夏亡國后遭受過政治性大破壞,但仍有許多珍貴文物遺存下來。王陵墓區有許多石雕、建筑材料的殘物,其中文臣石像臉頰豐頤,有八字胡,粗眉大眼,面目和善;石雕欄桿上有蟠龍,它翻騰戲珠于云海之中,給人以力量的感受。尤為重要的是大量西夏文殘碑的出土,引起世人注目。西夏文在書寫上有楷體和篆體兩大類,楷體書寫端莊秀麗,篆體氣勢雄渾。西夏文是根據漢字的筆畫部首、偏旁而創造的,今已失傳。王陵區內還出土了一些金銀器,種類有帶飾、鞍具、碗等。西夏八號陵出土的帶飾用黃金制成,純度很高,作長方形,正面錐出魚子花紋底,凸飾串枝葡萄圖案。西夏的紡織品也很有特色,如工字綾緯紋隆起,凹凸效果分明。綾的表面殘留有敷彩或印金粉的痕跡,更有一番斑斕絢麗的色彩。特別是其中的茂花閃色錦,色調層次豐富,絢麗多彩,是我國紡織史上的珍品。
西夏尊佛教為國教,規定一年四個孟朔日為“圣節”。銀川市內的承天寺塔就是存留下來的西夏著名佛塔之一。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寶貴財富,它對研究我國民族發展、融合的歷史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濃厚的尚文風氣·吳越的藏書業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濃厚的經商傳統·商品經濟發達給江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