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大臣,著名書法家。劉統勛之子。乾隆間進士。由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工書法,初學董其昌,繼學蘇軾,晚年學鐘繇、顏真卿。又鉆研閣帖,功力很深,用墨厚重,筆法外柔內剛,貌豐骨勁。與翁方綱、王文治、梁山舟并稱四大家。有《清愛堂帖》石刻傳世。詩集有《學書偶成》七絕30首。
公樂亭,獨樂寺,公樂不如獨樂樂
四方臺,十方院,四方不如十方方
一次,乾隆從盤山回到薊州城內,住在獨樂寺東院的精舍里。他在劉墉等大臣的陪同下,游覽了城西名勝公樂亭,拜謁了城東四方臺上的古剎十方院。
這天用過早膳,乾隆和眾大臣在獨樂寺內的觀音閣下漫步。他心有所感,頷首吟道:“公樂亭,獨樂寺,公樂不如獨樂樂”。被人稱為“清代包公”的劉墉,心頭一震。這獨樂寺原是因安祿山叛唐時節,曾在此誓師,他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才取此名,不想當今皇上也想獨樂。他思忖片刻,不無譏諷地誦道: “四方臺,十方院,四方不如十方方。”意思是為人君者,不能只思獨樂,而當兼濟天下,體恤萬民。
獨樂寺
冰涼酒,一點兩點三點水
丁香花,百字千字萬字頭
有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從薊州城去易盤山,行至西門外,見遍地蒲公英,黃金點點,便信口吟道: “郊外黃花亞似金釘釘地。”隨駕的劉墉心知是要他對出下聯,便勒馬回頭,見城內矗立的白塔,高插入云,馬上和道:“城內白塔猶如玉鉆鉆天。”乾隆聽了,心上老大的不快,因為皇帝是天子,“玉鉆鉆天”犯了忌諱。劉墉自知失言,后悔莫及。
到了天成寺,乾隆皇帝做過佛事,登上江山一覽閣,憑欄遠眺,見山巒起伏,蒼松蔥郁,山花萬點,路上的不快頓時煙消云散。住持備下酒席,乾隆和劉墉對飲起來。乾隆手擎酒杯,興致勃勃地吟道: “冰涼酒,一點兩點三點水。”劉墉心里一愣,這上聯出得蹊蹺,后邊的聯語點出了前三個字的偏旁,腦門不禁滲出了汗珠,一怕對不出下聯,二怕再觸犯龍顏。這時,和煦的春風,吹進一股濃郁的香味,他往外一看,一覽閣下丁香盛開,頓時觸動了靈感,馬上和道:“丁香花,百字千字萬字頭。”乾隆聽了,笑逐顏開,因為當今皇帝,正好是萬(萬)字當頭。
八方橋橋八方站在八方橋上觀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
萬歲爺爺萬歲跪倒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一年,乾隆輕車簡從去游覽有“京東第一山”美譽的盤山。劉墉、紀昀等伴駕。一行人由中路進山。當乾隆走得氣喘吁吁時,劉墉湊過來說: “我主上山,前步高后步。”乾隆聽了自然高興,馬上反問道:“我要下山呢? ”劉墉急忙說“我主下山,后步高前步。”乾隆微微搖了搖頭。劉墉靈機一動,“我主下山,后背倒比前胸高。”乾隆一琢磨,“后背”諧音“后輩”,“前胸”諧音“前雄”。從先祖努爾哈赤起,到現在的“康乾盛世”,可以說是前雄偉業,而后輩還要超過前雄,說明大清一統越來越興旺。
來到偏橋前,乾隆見這里風景很好,降旨休息。太監在橋上鋪了黃綾軟墊,乾隆靠北面南,幾位大臣靠南面北坐下來。乾隆隨口說出一個上聯: “游盤山走盤道盤桓數日。”劉墉搶先對出了下聯: “逛熱河飲熱酒熱鬧幾天。”乾隆一聽“熱河”兩個字,立刻把臉拉沉下來。原來,在這之前,乾隆曾到熱河離宮去避暑。當時那里流傳著民諺: “皇帝之莊真避暑,百姓卻在熱河中。”這句話傳進內大臣博爾奔察耳朵里。一天,乾隆正在煙雨樓上登高望遠,涼風習習,他感到身清氣爽,說道: “此地氣候極清淑,大勝京師。”在一旁的博爾奔察卻答道: “皇上就宮內言之耳,若外間城市狹隘,房屋低小,民人皆蝸居其中,兼之爐灶相接,炎熱實甚,故民間有諺曰: ‘皇帝之莊真避暑,百姓卻在熱河中。’”乾隆聽了,大為惱火,把博爾奔察狠狠訓斥一通。此刻經劉墉一提,就像刺了他的心肝。劉墉見這情形,急忙把話岔開說: “萬歲,這兒的景致多美呀,您應該再出個上聯,讓大伙兒對對。”乾隆情緒又好了起來,手指座下的大石橋,說了個上聯: “八方橋橋八方站在八方橋上觀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這個上聯,難住了幾個大臣,連劉墉也噤若寒蟬不吱聲,只有紀曉嵐低頭微笑著。乾隆說: “曉嵐,你是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由你來對這個下聯。”紀曉嵐稍加思索,對出下聯: “萬歲爺爺萬歲跪倒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盤山絕頂桂月峰
公樂亭,獨樂寺,
公樂不如獨樂樂;
四方臺,十方院,
四方不如十方方。
七言聯 劉 墉
上一篇:信札趣談·傅雷
下一篇:扇面趣談·劉奎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