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川之戰(1041年)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率軍10萬由折姜,沿瓦亭川(今寧夏南部、甘肅東南部之葫蘆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把主力埋伏于溝壑縱橫的好水川、姚家川(今寧夏西吉東南什字路河口至西吉縣興隆一段平川)兩側谷口,另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寨,執行誘敵任務。宋陜西懷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統率鎮戎軍數萬兵迎擊。二月十三日,任福等進至捺龍川(今寧夏固原西南),得知鎮戎軍西路都巡檢常鼎等與夏軍戰于張義堡(今寧夏固原西南)南,遂轉道南進,急趨交戰處。夏軍誘兵佯敗,丟棄牛、馬、駝而走,宋軍爭相追擊,當晚至好水川、籠洛川(今寧夏西吉東南什字路河)屯駐,相約次日會兵川口,聚殲夏軍。十四日,任福等引軍西行,在距羊牧隆城(今寧夏西吉東南將臺鄉火家集)2.5千米處,發現夏軍結陣以待。又見道旁放置數個銀泥盒,且內有躍動聲。任福趕到后把盒打開,有百余只帶哨家鴿從盒中飛起,為夏軍發出合擊信號,宋軍還未列陣,就遭夏騎沖擊。宋軍欲據險抵抗,夏軍于山上忽樹大旗一面,指揮左右伏兵居高臨下,四面突擊,宋軍多墜山崖,死傷甚眾。是日,宋軍后隊進至姚家川,亦陷入夏軍重圍。交戰不久,行營都監王珪率4,500兵自羊牧隆城增援,被擊退。元昊集兵圍攻,宋軍大敗。唯1,000余人退據民垣,乘夜與前來救援的涇原兵會合,得以還師。
拋石機
古籍稱“礮”,中國古代利用杠桿原理拋擲石彈或火藥彈的大型遠射兵器。在火炮出現以前,拋石機是古代攻防作戰的重要兵器。
拋石機一般為木結構,底部裝有行走輪的亦稱“拋石車”,上方橫置可以轉動的軸,固定在軸上的長桿稱為“梢”。用一根木桿作梢的稱為單梢,用多根木桿作梢的稱為多梢,梢數越多,威力越大。梢的一端系有皮窩,放置石彈,另一端系有多根繩索。小型機有索數條,重型機多達百條以上。五梢和七梢的重型拋石機,需用150~250人拉拽繩索,拋射數十千克的石彈,射程可達數百米。
拋石機在春秋時期就有使用,但規模較小,“飛石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范蠡兵法》)。東漢以后成為攻防作戰的重要兵器。唐朝至德年間,造出了動用200人拽索拋射的巨型拋石機。宋朝將拋石機發展到極至,不僅用于攻守城池,而且用于野戰,不僅拋射石彈,而且拋射燃燒炸彈。到南宋末年,出現了半自動拋射的拋石機,稱為“襄陽炮”,亦稱“回回炮”。金天興三年(1234年),蒙軍攻汴梁(今河南開封),架設拋石機數百具攻擊龍德宮,晝夜不停,發射的石彈幾乎將內城填平,其場面之慘烈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最大的十三梢,需400~500人拽索,可發射重逾百斤的石彈。至明朝,拋石機逐漸被火炮取代。
拋石機(模型)
襄陽炮(模型),又稱回回炮。
上一篇:《堅持敵后抗日根據地斗爭(1941~19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忽必烈攻大理之戰(15~15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