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夾谷之會
齊國曾經三次向晉國的霸權發起挑戰,但無一例外以失敗而告終。
到了齊景公時,齊國與鄭國和衛國建立起鐵三角同盟,實力大大超過之前的齊頃公、齊靈公及齊莊公時代。齊景公雄心勃勃,他曾經在晉昭公面前表現出“欲取而代之”的雄心,如今條件漸趨成熟了。
陽虎從齊國逃跑,投奔晉國,這給了齊景公出兵的口實。
公元前501年秋季,齊景公親自率軍對晉國發動進攻,目標是晉國城邑夷儀。齊國的復興與報仇雪恨的強烈愿望,激發了國人軍國主義的狂熱。
在齊國將士中,有一名叫“敝無存”的武士,臨出征時他正打算要結婚。聽到要與晉國開戰的消息后,他毅然放棄了新娘子。他說:“這次出征,要么戰死沙場,要么立功歸來。倘若有幸活著回來,我一定要娶望族高氏或國氏家的女兒。”看來他把打仗看成是一個人生的機會,為了表示他的決心,他把未過門的新娘子送給了弟弟。敝無存跟隨大軍攻打晉國夷儀,他豁出命了。戰斗時沖鋒在前,他率先登上云梯,沖上夷儀城墻想方設法打開夷儀的城門。但他最終無法完成心愿了,在城門下戰死了。
不過敝無存的勇敢精神卻激勵了齊國將士。
東郭齊是另一名勇士,他作戰驍勇,推了一部云梯便準備登城。他要有個伴來掩護,這時有個名叫“黎彌”的勇士對他說:“我跟你一起上,登上城墻后你在左翼,我在右翼。等到其他人都登上城了,我們再下去。”東郭齊說:“好。”于是他奮勇登城,上了城后,就在云梯左翼與晉軍交戰。這時黎彌也上了城,見到晉國人多,嚇壞了,趕緊又順著云梯溜下城了。東郭齊一人在城墻上苦戰,他果然神勇,一直戰斗到戰友們都上了城。晉國人害怕了,紛紛逃竄。
齊國人終于占領了夷儀。
齊國在對晉戰爭中贏得一場勝利,雖然只是小戰役,但足以鼓舞士氣了。與齊國結盟的衛靈公也躍躍欲試,他也出兵加入對晉戰爭的行列中。
夷儀之戰的失利,并沒有重創晉軍實力。晉國統帥部調兵遣將,在中牟一帶部署了一千輛戰車,嚴防齊軍的進攻。
衛靈公親率五百輛戰車,準備強行通過中牟,與齊軍會師。駐扎在中牟的晉軍將領打算進攻衛軍,這時從衛國叛逃到晉國的褚師圃建議說:“衛國雖然是小國,但國君親自率軍作戰,士氣旺盛,不一定打得贏。而齊國剛剛攻克夷儀,頗為驕傲自滿。如今齊侯已回國,軍隊統帥的身份比較低微。不如攻打齊軍,一定可以取得勝利的。”
其實衛國軍隊的戰斗力,未必如褚師圃所說的那么強。可能是他雖然流亡在外,還是不想看到自己祖國的男兒們血流成河吧。
晉國人聽從了褚師圃的建議,轉而進攻齊國軍隊。果然被勝利沖昏頭腦的齊軍,低估了晉國人的力量,被反戈一擊后倉皇逃竄。
齊晉之間的較量雙方各勝一場,算是扯平了。
即使如此,齊景公仍然十分滿意。確實他有理由感到欣慰,因為這是一次旗鼓相當的較量,而且齊國人是主動進攻。更重要的是,齊國已經不是孤立作戰了,而是有了盟友參戰,這說明晉國統治中原諸侯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原政局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齊景公在伐晉一役中沒有占到便宜,但是在外交上卻大獲全勝。繼衛國和鄭國之后,魯國終于也與齊國握手言和,這對晉國來說不啻為當頭一棒。
在陽虎之亂后,齊國逮捕了陽虎,而晉國收容了他。這無疑使魯國對晉國深感不快,而對齊國產生了好感。不過真正使魯國向齊國靠攏的,是魯國政要們都意識到,晉國已經雄風不再了。雖然齊國的軍事力量未必超過晉國,但齊國處于上升期,而晉國卻已經處于下落期了。
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之君會于夾谷,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魯國大司寇孔子大放異彩。
孔子怎么突然成為魯國大司寇了?
這事還得從陽虎說起。
孔子一直聲名卓著,卻一直沒有機會當官。直到陽虎掌權后,才力請孔子出山。可是孔子對陽虎“陪臣執國命”的僭越行為頗為反感,虛與應付。后來陽虎兵變失敗,此事便不了了之。雖然孔子一生都討厭陽虎,但這件事說明陽虎其實頗有雅量,有政治家的心胸。不管他是否真的認為孔子有治國之本領,至少對于這位國際文化名人,他表現出了應有的尊敬。陽虎的態度,對孔子的仕途有很重要的影響,他突然成為政壇炙手可熱的人物。陽虎逃跑后,孔子的命運也發生了轉折,無論是魯定公還是三桓集團都不能無視他的存在了。
孔子的機會來了。
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任中都宰,他擔任中都宰大約一年。據一些資料記載,他在任中都宰期間:“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途,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四方諸侯則焉。”政績還是比較明顯的,一年后他又先后升遷為司空和大司寇。
就在這個時候,魯國向齊國伸出和解之手。
作為魯定公的左右手,孔子參加了夾谷之會。
魯國與齊國一直是夙敵,選擇和解之路,對魯定公來說是不得已的方法。魯國的軍事實力遠遜于齊國,以前仗著有晉國人撐腰,魯國倒也狐假虎威,時不時對齊國發起反擊。可是如今齊國越來越強,甚至主動進攻晉國。晉國雖然打敗了齊國的進攻,卻沒有展開報復戰,晉國內部的激烈斗爭大大制約了其對外擴張的霸業。衛國和鄭國已經與齊國結盟,魯國成為齊國與衛鄭之間的夾心餅干。既然晉國心思已經不放在中原霸業上了,對于魯國來說,與齊國結盟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齊景公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顯然,齊國想從夾谷之會中撈取更多的好處。當齊景公聽說陪同魯定公前來的人是孔子時,他開始動歪主意,原來齊景公與孔子是老朋友了。
齊景公第一次見孔子,那是在二十年前(公元前520年,孔子時年三十)。當時齊景公出訪魯國,聽說孔子這個人學問很大,便跑去向他請教。齊景公一心想恢復齊國的霸業,因此他提的問題是跟霸業有關的事。他問孔子:“秦穆公年代國家又小又偏,怎么能建立霸業呢?”孔子便對他說:“秦穆公雖處偏遠小國,但志向高遠,行為端正。我舉個例子吧,比如秦穆公提拔五羖大夫百里奚,把他從奴隸中解放出來。跟他談了三天三夜,之后就讓他執政了。從這點來看,稱王也是可以的,稱霸有點太小了。”這一番話,給齊景公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年后(公元前515年)由于魯昭公被逐,魯國政局動蕩,孔子便跑到齊國。齊景公很高興,便請教孔子說:“如何治理政事呢?”孔子回答很簡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要嚴守君臣、父子之禮,這些話十分合齊景公的心意。因為他上臺時,先受制于崔杼和慶封,后來又受制于高、欒、陳和鮑四大家族。雖然靠晏子之謀,最終得以親政。但想到這些權臣,他心里還是掠過一絲寒意。
過了不久,齊景公又一次向孔子請教施政術,這回孔子說:“政在節財。”顯然這又是有所指的,齊景公這個人比較奢侈,孔子的回答很有針對性。齊景公聽了后很佩服,他用對待魯國執政季平子的禮儀來對待孔子,以示尊敬,并打算封給他一塊地。這時齊國宰相晏子出面制止,他認為孔子喜歡古代繁文縟節,不適合今天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理想雖然高遠,卻不切合時宜。
此后,齊景公對孔子便日益冷淡,最后他對孔子說:“我老了,不能再用你了。”孔子知道待在齊國沒有機會了,便回到魯國。
從齊景公與孔子的交往經歷可以看出,他對孔子的態度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起初他認為孔子是個大學問家,有深厚的政治學素養。后來卻認為他是個食古不化之人,不值得重用。
平心而論,孔子雖然食古,但未必不化。如果遇上盛世,他還是有治國之本領的。但在軍閥混戰的時代背景下,他鼓吹仁義的政治主張,完全被爾虞我詐和爭雄斗霸的時代所唾棄了。這樣,齊景公和晏子等人,不免把孔子看成是個書呆子了。
夾谷會議前,齊國打探到孔子將作為魯國主要談判代表出席,便動了一些歪主意。黎彌對齊景公說:“孔丘這個人,懂得禮義,卻沒有勇氣。我有一個主意,夾谷這一帶,不是有一些原萊國的居民嗎?我們慫恿他們劫持魯國的國君,這樣談判時,魯國人就很被動了。到時我們提什么條件,他們都得接受。”
齊景公聽后,連連稱好。
其實黎彌小看孔子了。孔子是何許人也?他是魯國著名勇士叔梁紇的兒子。當年在偪陽之役中,叔梁紇勇冠三軍,手舉城門,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英雄。孔子也得了點父親的遺傳,長得人高馬大,力大無比,也可以舉城門。而且通曉駕車和射箭,精通武藝。只是孔子“不肯以力聞”,不愿意顯示他的武力。所以時間長了,大家當他是個學問家,卻忽視了他其實是武藝很高超的人。
魯定公要動身前往夾谷時,孔子對他說:“外交一定要有武力作為后盾,自古以來,諸侯離開國境時必定要帶上武官,請您帶上左司馬和右司馬。”司馬是握有軍權的武官。到了夾谷附近時,突然有一伙人沖了出來,原來是原萊地的居民武裝。萊以前是齊的鄰國,后來被齊靈公所滅,有一部分萊國居民便遷移到了夾谷這一帶。齊景公暗中慫恿他們武裝起來,劫持魯定公。
雖然魯定公帶了衛隊,但看來犯之敵人多勢眾,他有些害怕。再說了,這里畢竟是齊國境內,面對一群齊國暴徒時要不要反擊,魯定公顯然有些遲疑。
可是孔子這個讀書人,卻展現出決斷力的一面。他立即命令魯定公的衛隊堅決還擊,并護送魯定公撤退到了安全的地方。衛隊終于擊退了來犯的萊地人,這使得齊景公以非政府武裝劫持魯定公的企圖破產了。
到了夾谷后,孔子立即向齊國一方提出嚴重抗議:“現在兩國和好,貴國竟然以蠻夷(指萊國)的俘虜前來挑釁,難道貴國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號令諸侯嗎?”齊景公聽了后臉色一變,干咳了兩聲,皮笑肉不笑地說:“啊,看來是誤會了,我馬上下令讓那些萊人統統滾蛋。”
經過一番談判,齊魯雙方達成盟約。可是狡猾的齊景公卻增加了一個附加條款,即倘若齊國軍隊出境作戰,魯國必須要派遣三百輛戰車參戰。
這個附加條款無疑確立了齊國老大的地位,而魯國不過是從屬國。很顯然,齊國稱霸的野心一目了然,這個條款對魯國非常不利。但在魯弱齊強的背景下,魯定公很難拒絕。孔子一樣心知肚明,這是霸王條款,可是能怎么辦呢?
孔子只能想辦法挽回一些面子,減少魯國的損失,他便對齊景公說:“要我們聽從貴國的命令,那必須先把汶陽歸還給魯國。”汶陽是齊國所占領的魯國土地,因此孔子據理力爭。老夫子在外交上,也著實有一番本領,并不全是書卷氣哩。
這個要求合情合理,既然齊魯兩國媾和,化干戈為玉帛,就必須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面對強勢且傲慢的齊景公,孔子大膽地提出領土要求,這是需要勇氣的。書生亦勇,雖千萬人吾往也。
對齊景公來說,用土地來換取霸業,這是值得的。其實齊景公并不是一個吝嗇的人,當年為了拉攏魯國,他就無條件地歸還鄆城和陽關二邑。后來衛國出兵協助攻打晉國,齊景公又把齊國西部的三座城邑拱手相讓給了衛國。在齊景公看來,只要能稱雄于北方,甚至稱霸天下,以區區一點土地為代價,值!
汶陽最終歸還給了魯國。孔子為魯國政府掙回一些顏面,在弱國外交中他的表現已經算得上可圈可點了。不過最大獲益者當然還是齊國,與魯國結盟后中原重要諸侯國除宋國后,幾乎被齊國都囊括了,而百年霸主晉國則失去了對東方的控制權。
夾谷之會是春秋后期一次重要的會盟,這次齊魯會盟標志著齊國徹底走出了晉國的陰影。經歷齊頃公、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四代君主的發憤圖強,終于走上了復興之路。而晉國霸業凋零速度之快,則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魯國人犧牲了一部分權益,換來了與齊國的和解。外患暫時消除了,可是內亂卻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上一篇:失衡的天平-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姑蘇城里硝煙彌漫-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