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和平大會”召開
子不能庇父,君無可保臣。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元)施惠《幽閨記》
早在鄢陵之戰前,各個國家都因為晉楚之間連綿不休的爭霸戰爭而疲憊不堪,于是產生了第一次弭兵會盟。
公元前579年,介于晉、楚兩大國之間的宋國大夫華元,既與晉國執政卿欒武子有交情,亦與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得知晉楚互派使臣之事,便于是年冬天,“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比A元奔走于晉、楚之間,以調解晉楚的關系,促成晉楚之和。公元前579年(魯成公十二年),在華元的策劃下,晉卿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之外會盟。盟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然而第一次弭兵會盟四年后就爆發了鄢陵之戰,和平會議失敗。
▲京劇趙武子臉譜
和平很快化為泡影,接下來鼓吹和平的是宋國的向戌。
知識鏈接 以地為姓
在我國古代,是只有氏沒有姓的,而那個時代人們稱呼他人,是根據身份地位等結合對方的名一起稱呼。所以趙武子,意思是“那個居住在趙(地名)名字叫武的大貴族”,如果趙武子被國君轉封或者失去了趙這塊土地,他就不能被稱為趙武子。到了戰國時代,才正式有了姓。比如趙武子的后代都以趙為姓。
向戌在宋國是左師,卻是個實權派人物,宋國的幾任國君都很器重他,而且向氏也是出身于公族的大家族。自華元之后,向戌采取了親晉政策,對南方強大的楚國也采取謙恭親和的態度,使得自楚莊王之后的幾十年當中,一直沒有受到楚晉兩國的侵犯,反而跟在強大的晉國后面東跑西顛,不時地撈到不少的好處。這個向戌很善于與強者搞好關系,無論是晉國的魏絳、智罃、荀偃、范文子士匄,還是現在掌權的趙文子趙武,他都過從甚密,就連和楚國的令尹(相當于宰相)子重、屈建都關系不錯。因此智罃、荀偃、士匄奏請晉悼公姬周攻打偪陽,打下偪陽后,將其送給了向戌。向戌又將偪陽獻給了自己的國君宋共公。宋共公因其功大,將合地封給向戌作為食邑,因此又稱合左師。
向戌前去晉國,對晉國執政趙武子道:“這個天下,小臣與敝國君想我中國百余年來征伐不斷,不是大國吞并侵犯小國,就是大國之間互相廝殺,一場戰爭下來,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百姓流離失所,孤苦無依。因此,敝君與小臣就想了一個消弭兵災的辦法,在我們宋國召開諸侯大會,推選盟主維持天下太平,我等諸侯國向盟主國每年上貢禮品。如果哪個國家不遵從,再起殺伐,侵犯別的國家,盟主可率天下諸侯共同討伐。如此,就可以從此天下太平了,百姓們也能安居樂業了?!?/p>
趙武子為嬴氏趙姓,名武,謚號為文。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趙氏孤兒,一生致力于恢復趙氏和晉國的榮光??梢哉f,在其執政期間,晉國大夫比較團結,而且能夠遵從國君的號令,趙武子則擔心因為對楚熄滅戰火,失去外敵,反而加劇內部的戰火。
于是他推辭說道:“我要召集其他五卿商議,然后奏請國君同意了才行。單我們晉楚兩家同意還不行,東邊的齊國,西邊的秦國,也是大國,勢力也不弱呀,也得征求人家同意。另外,像燕、吳、鄭、曹、陳、蔡、許、衛等國也得通知到會才行。少一個國家都不行呀?!薄脑捳Z中,默認楚國是同意的,也知道向戌會促成楚國的同意。
不久,趙武子召集韓起、范鞅、荀吳、魏嬴、羊舌肸等人商議。另一位晉國名臣韓起說道:“兵器者,民之殘也,既耗費了國庫的銀子,也會給小國帶來滅頂之災。既然有諸侯國存在,又怎么能消滅兵器帶來的災難?雖然實際上不可行,但也要答應下來才是。若不去,楚國去了,楚國必定贏得諸侯們的信任和好感,我們晉國今后還有什么資格當盟主呢?”
于是晉國得出結論:“既然諸位都認為要去,那么趙武將親自參加。”并且要成為盟會中的執牛耳者。
公元前546年五月,趙武帶著荀盈、羊舌肸一行來到了宋國的都城(遺址在今商丘睢陽區附近),鄭國派良宵也來了。宋平公子成親自設宴款待趙武一行。到了六月份,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田文子,楚國的屈建也來了。到了開會這一天,楚晉齊秦魯鄭陳蔡衛鄭滕邾許等來了十三國家,加上宋共有十四諸侯國家參加。
盟會發起人宋國定下了弭兵之會的中心思想:“兵器,乃是兇器,不祥之物。自平王東遷以來,諸侯爭戰從未休止,最受苦的是天下的老百姓,最受苦的是我們這些小國家。武王定鼎天下的時候,分封的諸侯最少也有上千個,天下的諸侯臣子們都享受著太平盛世,都能和睦相處。近一百多年,天天都在打仗,年年都在征伐,大國欺負小國,大家可以算一下,現在諸侯國剩下不到二十個。戰爭給諸侯們、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百姓們都活不成了?!彼螄o出了盟會的目標:“我的建議是大家商量一下,推舉一位盟主,我們這些小諸侯國每年給盟主上送貢品,盟主必須保護我們不受兵災。哪個諸侯若違背了盟約,盟主就帶領大家去討伐他。”
參與各國并沒有意見,但是卻為誰是盟主的問題,爭斗了百年的晉楚兩國,繼續唇舌交鋒。
晉羊舌肸說道:“我們晉國本來就是盟主,何必要推選呢?”
楚伯州犁笑道:“我們楚國也是盟主呢,不信你問一下蔡國、陳國?!?/p>
最后經過多方奔走調解,得出了解決的辦法:互相承認。楚國承認晉國是盟主,晉國也承認楚國是盟主。
有感于自己時日不多,而且面對國內卿大夫的蠢蠢欲動,無奈的趙武子說道:“我們同意,但是秦國、齊國與晉楚相比,規模實力不相上下,我們不能讓齊國屈服,就好比楚國不能讓秦國屈服一樣。那么只能得出次等的結果了?!?/p>
盟會的結論是除了齊秦兩國,其他諸侯必須既給晉國上貢,也須給楚國上貢——繳納“成”。
▲弭兵會盟
消息傳出,事不關己的齊、秦兩國迅速離開,而晉楚兩國則明爭暗斗地繼續在盟會上研討和平細則。
7月,盟會典禮。等到東道主宋國君念完盟書,飲完了鮮血,楚國屈建嚷著先簽名,趙武正欲發火,羊舌肸一拉他的袖子勸道:“要務德,何必爭先?”他就退了下來。屈建先簽完字后,緊接著晉、宋、鄭、衛、陳、蔡、許也先后簽了字,只有滕國、邾國不肯簽,魯國的叔孫豹一咬牙道:“我們魯國和宋、鄭一樣,他們簽,我們也簽?!碑敿匆埠灹嗣?/p>
此次會盟,除了部分國家,基本上落了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只有趙武子郁郁寡歡。歸國的途中,趙武子接受天子的宴請。天子使者稱贊趙武子結束戰亂,為大地帶來和平,吹捧說其功德和大禹一樣。趙武子回答:“只恐犯下罪孽,豈敢有他圖?我們這些人茍安于世,朝不慮夕,哪有什么長遠計劃啊?”這里誕生了成語朝不保夕。
事后,天子的使者預測說:“我擔心趙武子命不久矣!作為大國執政,沒有奮發的精神,只能得過且過,怎么能得到神明的庇護、國君的尊重和百姓的愛戴呢?”果然,趙武子歸國后不久去世,臨終說:“我屈辱地結束晉楚爭霸,這種外敵的消失一定為晉國帶來內亂啊。”
這次弭兵會盟后,楚國、齊國、晉國都先后陷入了內亂,進入大夫主政的時代,大規模爭霸戰結束了。
知識點思考 為什么第一次弭兵會盟不能持久?
晉、楚第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穩定。晉楚兩國長達半個世紀所積的仇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個盟約所能化解,晉楚雙方在形勢對自己不利時,都希望通過暫時的休戰而得以調整;而當形勢好轉時,就會撕毀盟約,發起新的進攻。并且從法理和參加方來說,缺少了很多制約和監督者,這也讓盟會很失敗。
上一篇:“其無后乎”的詛咒-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霸”的權力和責任-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