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失衡的天平
時光荏苒,轉眼三年過去了。
這一年是公元前519年,即吳王僚八年,楚平王十年。自從吳王僚上臺以來,吳國對外戰爭乏善可陳。六年前的長岸水戰敗給楚軍,繼而又丟掉了占領四年之久的州來城。對于這樣的戰績吳王僚著實深感慚愧,有辱偉大先王們的聲譽。他覺得有必要再次發動對楚國的戰爭,重新奪取州來城。
吳國為這次戰爭做了充足的準備,吳王僚御駕親征;公子光則擔任前敵總指揮。在出征之前,公子光沒有忘記伍子胥,因為伍子胥對楚國的情形太了解了。必須向他咨詢一下,聽聽他的建議。
這對伍子胥來說是個好消息,他一直擔心一件事,即怕楚平王早死,他恨不得親手宰了楚平王。如今吳國人要進攻楚國,這是一個好兆頭。雖然自己無法親自披甲上陣,與楚平王的軍隊作戰,但他仍可以助公子光一臂之力。
伍子胥對公子光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滿腹文韜武略,對楚國軍事實力了如指掌。既深知其優勢所在,又洞悉其劣勢所在。伍子胥逐一向公子光解說,從楚國的攻守戰法到指揮員的作戰風格,從楚國的防御設施到其嘍啰國的虛實。
公子光聽完后大喜,收獲良多,真不虛此行啊。他向伍子胥拜謝道別后,便匆匆趕回軍營,一邊走還一邊思考作戰計劃。
自吳王壽夢以來,吳楚兩國交鋒數十年互有勝負。誰也沒法完全占據上風,棋逢對手,平分秋色。兩國有很多共同點,蠻夷色彩比較濃厚,極其尚武,有稱霸的雄心。但從最近十余年的交鋒來看,吳國是比較積極主動的,而楚國則偏重于防御。
吳王僚親自率領大軍奔襲州來城。
自從收復州來城后,楚平王預感到吳國人勢必不會善罷甘休,他下令重筑州來城。經過幾年的建設,州來成為一座堅固的軍事堡壘。不過筑城這種消極防御能產生多大成效,在楚國內部是有爭議的,沈尹戌(沈尹是官名,戌是姓)一針見血地指出:“楚國一定會戰敗的?!睘槭裁凑f楚國一定會戰敗呢?他分析說:“現在楚國政府沒有致力于安撫民眾,而大費民力筑城,挑撥吳國人來進攻,能不失敗嗎?”
一個手下的侍從不解地問道:“楚王這些年來致力于振貧窮、養老疾、宥孤寡并救災患,這樣可以算是安撫民眾了吧?”
沈尹戌略帶著冷嘲熱諷的語氣說:“什么才算是安撫民眾呢?如今王宮開支無度,生活奢侈;民眾的徭役很重,四處筑城。很多人都活活累死,這樣算是安撫百姓嗎?”
看來楚平王雖然是個有作為的君主,也發布過一些人道主義的政策,但楚國的現狀是百姓的生活質量仍然不高,辛苦操勞,心中不免有怨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威信,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吳國大舉進攻州來城,州來城戰事吃緊,守軍趕緊向郢都求援。
楚平王一聽,心里暗想吳國也太猖狂了吧。自從長岸水戰后,寡人對吳國人的囂張一直是克制的,還將俘虜歸還吳國。吳國人竟然不識好歹,那好,敬酒不吃吃罰酒,這次得好好教訓一下才行。
想到這里,他馬上下令召見令尹陽匄和司馬薳越,任命兩人為正副司令,統率精銳楚軍前往救援州來城。并且派出使節,前往征令嘍啰頓國、胡國、沈國、蔡國、陳國和許國同時出兵。
在楚國一方,七國聯軍的陣營堪稱龐大。旌旗獵獵,車輪滾滾。光隊伍便綿延十余里,戰車上千輛。士兵們戎裝在身,手持利刃,殺氣騰騰地向著州來城的方向急行軍。
此時已有探子將楚軍的動向報告給吳王僚,吳王僚留下一部分人馬監視州來城,其余精銳狙擊楚國援軍。吳軍在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駐扎,同時派出探子打探楚軍的情況。
楚國人的運氣不太好,在臨戰關鍵時刻總指揮陽匄不幸染病身亡。陽匄是楚國令尹,即首相。地位高并有威信,他的死對楚軍的士氣是一大打擊。死在大戰前夕,這顯然不是一個好征兆。陽匄死后,副指揮薳越便成了楚軍的統帥。薳越是司馬,相當于國防部長。他是個有才華的人,但卻出身低微。在楚軍將領中有很多人是貴族出身,心眼里瞧不起薳越。經常跟他唱對臺戲,不聽他的指揮。
在吳國一方,吳王僚也有些心虛。楚軍在人數上是占優的,前來增援州來的除了楚軍外,還有其他六個小諸侯的軍隊。人多勢眾,而且州來城的楚軍也隨時可能出擊。吳王僚心里頗有不安,是否要將軍隊孤注一擲地投入決戰呢?他下不了決心。
這時公子光挺身而出,他對吳王僚說:“敵軍雖然人多勢眾,可存在兩大致命的弱點,第一,追隨楚國出戰的嘍啰國,與我們無冤無仇,只是因為害怕楚國勉強出戰罷了。在這六個嘍啰國中,頓、許和蔡這三個國家對楚國政府早有怨恨之心;胡國與沈國的國君都年紀輕輕,沒見過戰爭的殘酷;而陳國總司令也不過是個無能之輩罷了。有什么好擔心的呢?第二,楚軍雖然英勇善戰,但陽匄突然病死,已經嚴重影響軍隊的士氣了。如今薳越根本沒辦法指揮其他將領,沒人愿意聽他的命令。七國參戰卻各自心懷鬼胎,前線將領不能令行禁止。從這兩點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打敗楚軍。”
公子光之所以能如此精辟地分析敵軍的弱點,很明顯他從伍子胥那里打聽了很多情況,才胸有成竹。
吳王僚問道:“那依你之見,這仗要怎么打呢?”
公子光答道:“應當要避實擊虛,我們先派出一部分精兵,向胡、沈和陳三國軍隊發動進攻。這些都是烏合之眾,勢必率先逃跑。只要這三國軍隊逃走,頓、許和蔡三國軍隊一定會跟風逃走,這些嘍啰國敗走后楚軍也會全線崩潰的。為了迷惑敵人,我們得使詭計。即派一些戰斗力較弱的部隊充當頭陣,而將精兵置于第二線。這樣一來使敵人輕敵,便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p>
吳王僚一拍大腿,大喊道:“好?!?/p>
七月二十九日,吳軍從鐘離出發行進到雞父(今河南固始縣南),與楚國援軍遭遇,吳楚戰爭史上著名的雞父戰役開始了。
吳王僚采納公子光的計策,先派出一支烏合之眾打頭陣,這支烏合之眾由三千名囚犯組成。吳國人口并不是很多,出征時把監獄里的囚犯也編入軍隊中,立功贖罪。這些囚犯本身并沒有多少軍事訓練,軍裝穿得歪歪的。行動也沒有章法,隊列混亂,這支烏合之眾率先向胡、沈和陳三國軍隊發起了攻擊。
胡、沈和陳三國的將領一看,嘿,瞧吳國這陣勢,戰斗力實在很一般。便出擊迎戰,果不其然,吳國先鋒三千人很快被擊敗了。胡、沈和陳三國的士兵哪里肯放過立功的機會呢,紛紛爭著搶俘虜,很快三國的軍隊就沒有陣形了。此時吳國的第二梯隊已經到達,這是最精銳的部隊。中軍由吳王僚親自指揮,右軍由公子光指揮,左軍由掩馀指揮。
正忙著抓俘虜的胡、沈和陳三國軍隊被突然出現的吳軍主力打暈了頭,自己反倒成了吳軍的俘虜。在吳國凌厲的攻勢下,胡和沈兩國的國君都成為階下之囚,而陳國的總司令也未能逃脫被俘的命運。
首戰告捷后的吳軍將胡和沈兩國的俘虜釋放,這些俘虜一溜煙跑了回去,對頓、蔡和許等國的軍隊說:“快逃吧,我們的國君都完蛋了?!?/p>
頓、蔡和許三國本來對這場戰爭就不熱心,一聽說胡和沈兩國君的下場,哪里肯戀戰呢?一溜煙便撥轉馬頭,逃得無影無蹤了。
楚軍司令薳越本來就指揮不動自己帳下的將軍們,現在一看連友軍也逃得一個不剩了,而吳國大軍正掩殺過來。他慌亂之下,趕緊下令撤兵。可是吳國人已經殺到跟前,楚軍軍心大亂,潰不成軍……
雞父之役,吳軍大獲全勝。
這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敵強的戰役。此役也成為吳楚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此后吳國牢牢地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
雞父之戰結束后,突然有一位不速之客前來拜見吳王僚,這位不速之客是楚國廢太子熊建的母親蔡夫人所派來的心腹。
自從熊建被費無極設計陷害后,被迫流亡他鄉,最后在鄭國被殺。熊建的兒子熊勝與伍子胥一同流亡到了吳國,而熊建的母親則回到自己的老家蔡國的郹城。兒子之死對她的打擊很大,她思前想后,決心要遠遠離開楚平王逃到吳國去??墒撬皇且粋€弱女子,不可能像伍子胥那樣長途跋涉到吳國,只能借助吳國的幫忙。
吳王僚聽完后,心里想著蔡夫人既是楚平王的王妃,又是前太子的生母,要是她能投降吳國,那豈不是對楚平王的一次大打擊嗎?可是要派人前去蔡國接應蔡夫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穿越楚國人的地盤。吳王僚沉思片刻,認為這個險值得一冒,他讓吳國太子(史書記太子名為“諸樊”,與前任吳王同名)親自負責這件事。
吳國太子帶著一幫人喬裝打扮后出發了,他們避開楚國軍隊潛入蔡國。根據事前的約定,吳太子在晚上時到了郹城外,蔡夫人則派人為他們打開城門。這支吳國特種部隊便進了城,并將蔡夫人偷偷地送出城,在夜色的掩護下向東而去。
很快,郹城人發現蔡夫人失蹤了,這還了得!蔡夫人可是王妃??!這事報到了楚國司馬薳越那里,薳越剛在雞父吃了一場敗仗,情緒本來就十分低落,覺得對不住楚王的重托。沒想到現在一波未平,一波復起,楚王的王妃居然跟著吳國人跑了。他馬上下令全力攔截,務必要追回蔡夫人,不能讓她跑到吳國去。
可是楚國人的動作慢了。
吳太子的這支秘密部隊護送楚王妃,晝夜疾行。不走大道,以避開楚國兵馬,終于成功地將蔡夫人帶到了吳國境內。
楚國司馬薳越面如土色,他踉踉蹌蹌,從墻上拔出寶劍準備自裁謝罪。他的部下嚇了一大跳,搶下他的劍,勸說道:“不如我們出兵攻打吳國,或許可以將王妃搶回來?!彼e越已經沮喪到了極點,他搖搖頭說:“我們已經打了一次敗仗,要是再敗一次,就算到九泉之下我也是個罪人。如今又丟失了王妃,我沒臉活下去了?!彼刈哌M房內,關上大門,一會兒從屋內傳出一些聲音。部下們踢開大門,看到薳越已經懸梁自盡了。
楚平王也十分郁悶,令尹陽匄病死,雞父大戰失利,王妃逃到吳國。如今司馬薳越也死了,曾經強大無比的楚國現在怎么了?
子常被任命為新的令尹,他是前令尹子囊的孫子。子囊在臨終前,曾經留下遺言:“一定要在郢都筑城。”這是深刻地預感到吳國將成為楚國的心腹大患,子常上臺后遵先祖的遺囑,大力修筑郢都的城防。
很明顯,在吳楚戰爭中楚國已經開始被動地防御了。楚國土地十分遼闊,而且郢都距離吳國也相當遠,但卻將國防重點放在郢都的防御上。這不能不說楚國人在心理上已經遭到重創,再也沒有當年雄視天下的氣魄。開始變得畏首畏尾,茍且偷安了。
當年批評楚平王修筑州來城的楚國著名戰略家沈尹戌再次對子常筑城郢都的策略提出強烈的批評,他認為:“如今因害怕吳國人,而在郢都加固城防。把防御線縮小到了國都,這樣郢都能不丟失嗎?我國自先王若敖、蚡冒到武王和文王,國土面積不過百里。當時都把防御線布置在邊境線,從來沒有考慮在國都設防。如今楚國國土有數千里,卻大力在國都設防。想要用這種方法來茍且偷安,又有可能嗎?”
從沈尹戌的批評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實力并不在于國土之大小。楚國擴張時期,土地面積并不大,但卻有一流的雄心。而如今楚國有遼闊的土地,卻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即雄心壯志。
在之后的一年,兩國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事,但邊界線上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
話說在吳楚邊境線上,吳國的邊邑卑梁與楚國的邊邑鐘離相鄰。這兩個地方的桑蠶業發達,養蠶的人很多,桑樹就成了重要的資源。為了爭奪桑樹,兩座城邑就相互攻打。結果吳國一方打不贏,卑梁城被楚國人攻破。
吳王僚聽到邊邑被破的消息后,大為惱火。剛想出兵攻打楚國的鐘離城,卻接到消息楚國舟師已順流而下,直抵吳國邊境了。
楚國艦隊來干什么呢?
在楚平王統治時期,吳楚有兩次大戰,在長岸水戰中楚國人贏了??墒窃陔u父之戰中,楚國人輸了。看來在陸戰上,楚軍的戰斗力已經不敵吳軍了。不過楚平王還有一張王牌,就是楚國強大的水師。
吳楚水路相通,而且楚國在上游河段,占有地利。楚平王大舉出動舟師東下,意在對吳國進行戰略威懾,同時炫耀武力。
這支水師沿江而下,在吳國邊境附近逗留,以窺吳疆。其實楚國人根本不敢貿然發動對吳國的戰爭,楚平王只是想證明一下,自己仍然是南方的霸主。我水師來了,你吳國人敢來迎戰嗎?不錯,吳國人確實不敢迎戰,因為在水面作戰上吳國還是略遜一籌。
楚平王的舟師抵達圉陽(今安徽巢縣南),耀武揚威一番之后,便起程西返了。
對于楚平王這次無聊的舉動,沈尹戌很不以為然,他分析說:“如今當務之急應該要安撫民眾,可是楚王卻勞師遠征,招惹吳國人。一旦吳國人反擊,楚國邊境又沒有防備,這能不丟失城池嗎?”
事實果然如沈尹戌所料,楚平王的舟師剛剛西返,吳國的反攻就開始了。
吳王僚派公子光為統帥,揮師進攻楚國邊邑鐘離城。這次進攻,吳國人是蓄謀已久的,不僅要報復鐘離楚軍攻破吳國邊邑,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這里是重要的桑蠶養殖區,經濟地位是很重要的。
此前由于楚平王率舟師東進,吳國嚴加防備,因此鐘離楚軍將領判斷吳國根本不可能那么快就易守為攻。然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公子光一貫的作戰手段。吳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跨過邊境線猛攻鐘離城,鐘離城很快便失守了。公子光得寸進尺,揮師再戰巢邑,又一次大獲而歸。
楚平王本來想賣弄武力,不想卻丟了兩城,很沒面子。
喜歡點評時事的沈尹戌又評論說:“國君的一次輕舉妄動,就導致兩座城池被攻破了。要是再來幾次,我看連郢都都要丟失了。”
面對吳國人兇悍的攻勢,楚平王也手足無措。只好繼續沿用下策,即筑城。楚國又在州屈、丘皇、巢和卷四地筑城,可憐楚國的百姓們陷入了無休止的筑城工程中。
楚平王顯然沒有意識到,他正在把楚國拖入無底的深淵之中,不過他也永遠不會知道了。因為在大動民力筑四城后一年,他就死了。他的死,對他來說并不是件壞事,畢竟他沒有親眼看到吳國兵馬殺進郢都。
楚平王之死讓一個人痛哭了。
這個人就是流亡到吳國的伍子胥,哭,不是悲傷,而是失落。楚平王死了,他再也沒有機會手刃仇人了。他發呆半晌后,對跟隨流亡的熊勝說:“楚王死了,我們復仇的心愿不能完全實現了?!闭f完后他走進房間,閉著門,熊勝聽到了幾聲低沉的哭聲。
楚平王死后太子熊軫繼位,史稱“楚昭王”。
吳王僚可不管什么“不伐有喪之國”的規矩,他見楚平王剛死,楚國政局不穩,便派掩馀和燭庸率領大軍進攻楚國的六邑(今安徽六安東北)及潛邑(今霍山縣北)。
自從向戌弭兵后,東南成為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吳楚交戰不斷升級,而中原諸侯國對此都采取觀望的態度。為了爭取中原諸侯國的支持,吳王僚派自己的叔父,即資深政治家季扎再度出使中原諸國。當年季扎為了讓位躲了起來,他堅決不當吳王。直到吳王僚上臺后才又返回,他是吳國一位十分令人尊敬的重量級人物。
新上臺的楚昭王對吳軍的入侵十分重視,派出多路兵馬馳援潛邑。一直被閑置的戰略家沈尹戌終于有機會出場與吳軍較量了,他被提拔為左司馬。率精銳的王家騎兵隊,馬不停蹄地趕往窮地(今安徽霍丘西南)布置防線,阻擊吳軍;同時左尹郤宛和工尹壽也率一支軍隊,抄截吳軍的后路。
吳軍處境大為不妙,遭到楚軍的前后夾擊,進退兩難。
正當掩馀和燭庸兩人陷入困境時,此時卻從后方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即吳王僚被刺身亡!
吳國政局突變!
這是怎么回事呢?
上一篇:天然大國的發展-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夾谷之會-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