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廟·張良廟
張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漢初大臣。傳為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人。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果。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任韓司徒。項羽殺韓王后,他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并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其策略均為劉邦采納。漢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蘇留城,是為留侯。不久,張良急流勇退,辭官到紫柏山隱身修行,后人稱該地為“辟谷”。
張良廟位于陜西漢中留壩縣西北17公里處紫柏山麓的廟臺子,又名留侯祠。據說,張良廟原由張良的十世玄孫漢中王張魯為紀念先祖而建,以后歷代都有重修和擴建,而以隋、唐、宋各代規模最盛。現存張良廟占地面積14200平方米,為明、清建筑。六大院,廳廊室舍共156間,樓、亭、殿、閣錯落有致,碑刻39通,摩崖題字51塊,匾額50多面,楹聯40余副。廟前青磚砌成的山門前有大照壁一面,上畫山水圖案。廟門左側豎一石碑,上有“紫柏山漢張留侯辟谷處”字跡,門楣有磚刻“漢張留侯祠”五個大字。大門左右懸著對聯。
自張良廟門向東,進大門有一座連通二門的木橋,名曰:“進履橋”。過木橋后即達高大的保安觀,入門后,左右有鐘、鼓樓,院中央為“靈霄殿”,此殿八角飛檐,琉璃瓦頂,彩繪斗拱。殿側分列“三清殿”、“三宮殿”。“三法殿”等配殿。
大殿懸“明哲風高”、“帝王之師”巨匾,殿門對聯為:“畢生彪炳功勛啟自授書始;歷代崇豐煙祀端由辟谷開。”殿內原有張良塑像,歌功頌德條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廂房對稱而立。殿堂門楣遍布稱頌匾額,如“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等。
從大殿右側越過西面的方丈院,便達南花園。園內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為“五云樓”。由大殿左側向東可達北花園。園中古樹鮮花,西北有一六角亭,名為拜石亭,亭內嵌有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懷山歌》石碑一方,為明代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員吉所立。花園四周為游廊,廊壁布滿彩畫和碑石。
自北花園西南而出,登層層石階可見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趙文淵、清代林則徐,以及后來馮玉祥、楊虎城將軍的詩文。登上山頂可見“授書樓”,此樓是座重檐飛角的亭子,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筑而成。登樓遠眺,可見峰巒起伏,林海蒼茫。
張良廟內有奇竹,竹根一節彎如弓月。此竹傳說有二:一曰張良辟谷時候,攀食其花,壓竹而彎。一曰老子所騎青牛,馱送經書,在此遭遇大風,經書散亂,化竹而彎。
上一篇:名人廟·莊子廟
下一篇:名人廟·張衡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