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三山·三山鼎峙
福州的山有“二絕”:群翠屏列西北,三山峙于城中。有人概括福州的景色是:“三山鼎峙,兩塔聳立,雙水環繞,大海東瀕”,這三山即于山、烏山和屏山,呈三角立于福州舊城的東南、西南和正北面。其中,屏山曾是越王無諸扼險建都的據點,而于山和烏山在漢代前可能還在江中。清末郭柏蒼《葭柎草堂集》記載七城水井說:“相傳漢時海舶碇于還珠門外”,還珠門在今福州鼓樓南邊,若郭之所記屬實,則漢以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位于鼓樓南邊的于山和烏山,也應是處于江中。
于山在福州市東南,今五一路中段。傳說閩越王無諸曾于九月九日在此登高設宴,故也稱“九日山”,今山上仍有九日臺遺跡。又傳說漢時有何氏兄弟在山上修真煉丹,因而又稱“九仙山”。
于山海拔80.5米,其形似鰲,名勝古跡很多,古稱“六鰲勝跡,二十四奇景”。一千多年來,歷代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甚至贊美它“自是神仙宅,蓬萊未足夸”。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譯家嚴復就曾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寺法雨堂讀書。
山中的戚公祠,是福州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戚繼光而建。祠廳正中陳列著戚繼光的胸像,壁上掛著“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三捷”及“平遠慶功”四幅畫,廳中展出戚繼光藏甲處出土的戰袍甲片及他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紀效新書》和行軍干糧“光餅”等。戚繼光是將門之后,十七歲時,承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后升任都指揮僉事主管山東防倭軍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舉進犯福建,閩中告急。戚繼光從浙江任上奉命率軍往援,大破賊巢,并乘勝追擊,搗毀幾處倭巢,斬首數千,使閩越倭寇幾盡。又與巡撫譚綸、總兵官俞大猷會兵于平海衛大敗倭寇,被擢為總兵官。經過長期轉戰,終于解除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戚繼光也因此而深受沿海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福建流傳著許多戚繼光的傳說,如“鼎邊糊”、“光餅”、“征東餅”、“思兒亭”、“求卜綠野寺”等。
相傳戚家軍在連江、長樂、侯官、閩縣一帶攻克了三十多個寇巢,消滅了一萬多名倭兵,使其余寇落船而逃。戚家軍到福州后,為不擾百姓,全軍止宿在于山上。附近各縣及福州百姓簞食壺漿,與省道府縣各官一起在于山平遠臺設宴慶功。酒至三巡,忽聞來報倭酋關田聚殘余倭寇四五百攻陷福清縣。戚繼光斷定官府內有倭寇內線,將戚家軍行蹤暴露。他聲稱,戚家軍遠道而來,已疲勞不堪,至少要在此休整三日。席間戚繼光進內室更衣,傳出話說有事少陪了。眾人樂得無拘無束,就直飲至深夜。天亮時,捷報傳來,眾人才知戚繼光借更衣之名,帶領六百鐵騎出其不意趕到福清,幾百倭寇頃刻間全被殲滅。后來,人們就在戚繼光駐兵的于山上,蓋了一座“戚公祠”。
在戚公祠附近,有平遠臺、醉石亭、蓬萊閣、補山精舍諸景,錯落于蒼松翠竹之間,構筑精巧,曲徑通幽,富有園林特色。傳言當年在平遠臺慶功時,戚繼光曾于酒后來到一石前,石形如榻,乃仰臥其上,不覺沉睡,后人就稱此石為“醉石”。1933年重建戚公祠時,在石旁建了“醉石亭”。
萬象亭也是于山一勝,亭在半山腰,亭形四方,周圍巖石盤立。倚欄西望,烏山聳翠,古塔峭拔,榕城諸景歷歷在目。南宋詞人辛棄疾曾于重九登九仙山,作《西江月》一詞,發出:“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幾多愁,只有黃花依舊”的感嘆。
于山上的大士殿,乾隆二年(1737)改建,辛亥革命時革命軍的前敵總指揮部設此。1911年11月19日晨五時許,革命軍從于山炮擊福州的將軍衙署,各部隊相繼按照部署投入戰斗,占領了屏山制高點,攻克了主要街道,敵軍被迫投降。清軍閩浙總督松壽吞金自殺,將軍撲壽被殺。于山戰役一舉光復福州,于山因此成為歷史紀念地。
烏山又名烏石山,在福州市西南,與于山東西對峙,海拔60米,山幽林密,巖石嵯峨,古稱有三十六奇景,今已不見,只剩放鶴亭及天章臺尚有石刻作記。山中的道山亭,為宋代郡守程師孟所建,風光秀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作《道山亭記》,廣為傳誦。元代黃鎮成有《道山亭晚憩》詩,描寫此間景色:“平池雨初晴,日暮眷水深。淺霞墜空闊,規月光已沉。驚波躍潛魚,過影窺翔禽……”
在天章臺上觀烏山夜景,其趣甚佳,元代詩人薩都剌作《晚上天章臺》詩云:“晚涼上烏石,置酒天章臺。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風來。豪氣吐千丈,朗吟動三臺。白露灑仙掌,銀河瀉金杯。誰識芙蓉仙,飛身在蓬萊。”
烏山主要以摩崖石刻著稱,計有百余處。最早的是唐代名書法家李陽冰的般若臺記,高約1.5丈,寬6尺,上刻二十四個篆字:“般若臺,大唐大歷七年著作郎兼監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每字徑達1.3尺,是全國現存不多的李陽冰傳世題刻之一。惜今已部分損毀,難全其貌。
傳說烏山、于山原是一對夫妻。在很久以前,烏龍江龍王的三女兒烏花娘愛上了一個漁郎,二人每晚都在江邊漁船上相會談情,巡視路過此地的玉皇大帝看中了姿色出眾的烏花娘,就派二郎神找烏龍江龍王說媒。烏花娘便與漁郎逃走了。二人隱姓埋名,一稱于員外,一稱烏夫人,流落八閩各地,晝伏夜出,后定居在福州南門小柳村,建屋叫紫霞閣,他們的女兒春桃,也漸漸長大。他們嚴加看管女兒春桃,不讓與世人相見。小柳村有個貧家少年李悌,聰明俊美,能歌善畫,聽聞春桃美貌蓋世,就每日到紫霞閣下唱歌,盼見姑娘一面。一天,春桃伺機拉開窗簾與樓下的李悌相見,兩人一見鐘情,私訂終身。于員外決定讓他倆在紫霞閣樓上結親。婚禮之日,鼓樂聲驚動了天廷,玉帝又派二郎神下界打聽。二郎神下界后發現烏花娘和春桃,想把春桃搶去獻給玉帝。漁郎和烏花娘打不過二郎神,烏花娘和春桃被擒。漁郎和李悌撲上去抱住各自的妻子。母女倆念動真言,施展法術,漁郎和烏花娘變成了一座大山,春桃和李悌變成了大巖石,使二郎神無法拖動。二郎神舉起鬼斧把大山劈成了兩半,東邊的是漁郎化身,就叫“于山”,西邊的是烏花娘化身,叫“烏山”。二郎神把那大巖石也劈成兩半,變成烏山上的“桃爿李片”巖。
屏山在市北端,以其形如石屏而得名。又因閩越王無諸曾建都于山麓,故又稱“越王山”。
屏山高約45米,周圍數里,舊稱有二十九勝跡,今僅留“劍池”舊跡,為無諸建都處。宋詩人黃裳詠之曰:“人隨夢覺幾回見,劍色風雷何處覓?惟有越王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
山南麓的華林寺在國內頗負盛名,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原名叫“越山吉祥禪院”,明正德年間(1506)更名為華林寺。據載,創建時規模很大,“西廊有轉輪經藏,東廊有文昌閣、普陀巖,正殿之后為法堂,法堂西為祖師殿”,今皆已廢。現存殿宇多系清代重修,其建筑風格亦為之改變,成為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八間。大殿天棚上繪有幾十幅鳥形及類龍圖案,只有大雄寶殿的主要構架還保持宋代建筑特征。目前我國南方現存的宋代木結構寺廟建筑已不多,因而華林寺大殿這種古建筑就顯得十分珍貴,對研究古建筑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陽樓·三亭增輝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揚州·三度繁榮雄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