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史的啟示
一曲雄壯激昂的《黃河大合唱》,喚醒了無數中華兒子,標志著民族的覺醒。黃河是孕育華夏文化的搖籃,是中華民族“母親”的象征。“坎坎伐擅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從前黃河流域確實森林茂密,草原豐美,水流清澈晶瑩,給我們以恩惠溫情。后來由于自然環境變化,尤其是人為的砍伐森林,墾殖草原,破壞土壤,使黃河遭殃,不但失去了昔日柔順嫻靜的風韻,而且,給人們造成災害,使無數生命財產付之東流。
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到1949年的兩千多年中,黃河下游決口1300多次,大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一百年有一次大改道。黃河頻繁的決口,改道,泛濫,給下游兩岸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成了暴虐的“黃害”。僅1933年的決口造成了3省67個縣的生命財產遭受浩劫,受災面積12000平方公里,364萬勞動人民背鄉離景,無家可歸,18000多人死亡。
黃河下游經常決口,泛濫的原因,是由于上中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流入河中堵塞河道。據統計黃河每年給下游帶來約16噸泥沙,每立方河水中含泥沙量37.6公斤,最高達650公斤。這么多泥沙慢慢堆積在河底,使河床高出平地3—4米,有的地方高出平地10多米,成為名符其實的“地上河”“懸河”。
黃河也并非一直暴虐成性,洪水泛濫。也曾有過相對穩定,馴服安流的時候。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認為“商周至秦代,東漢至唐代后期,是安流時期,共約2000年;西漢初至東漢初,唐代后期至解放前,是河患頻繁時期,共約1500年。河南省黃河兩岸人民的傳說亦可佐證。昔日曾有“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的贊美自豪之詞;現在又有“一碗黃河水,半碗是泥沙”的感嘆憂患之語。究其故,安流時期,是由于自然植被保護較好,森林,草原沒遭破壞或破壞較輕。河患時期,則相反。從黃河出現相對安定和頻繁河患的交替變化,使我們應得到教訓和啟示:違犯自然規律,破壞生態平衡恣意濫伐森林,盲目亂墾草原,會受到自然界數倍的懲罰。同時也說明,黃河水患,并非不治之癥。只要恢復生態平衡,黃河也會馴服安流。
上一篇:黃帥與“反潮流”
下一篇:黃海戰役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