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的“愛”的缺陷
裴斯泰洛齊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瑞士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同情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希圖通過教育這種改良主義手段,幫助貧苦農民擺脫悲慘處境,與之相關,他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中非常重視勞動教育、重視家庭化的愛的教育。
1798年他組建了斯坦茨孤兒院,孤兒院收容了80個5—10歲的兒童,他以慈父般的情感和態度來對待這些孤兒,真誠地關心他們,熱情地教育他們。裴斯泰洛齊在描寫孤兒院的情況和他與孤兒們的關系時說:“從早到晚,我一個人和他們在一起,是我的雙手,供給他們身體的和心靈的一切需要……我們分享著食物和飲料,我沒有家庭,沒有朋友,也沒有仆人,除了他們,什么也沒有。”裴斯泰洛齊一面教孩子們的勞動,同時又教他們識字。他把全部情感和精神都傾注到這些孩子身上。他以驚人的毅力,把這些性格、脾氣和興趣完全不同的孩子,教育、團結在“和睦融洽的家庭”中,正如他所說,“孤兒院充滿了信任和兄弟般的友愛”。
裴斯泰洛齊一生辦了許多學校,他對學生的愛心持續終生,他對學生的愛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愛。他的一位學生曾深情地寫道:“試想一下……一個非常丑陋的男子,頭發蓬亂地直立著,臉上布滿了天花斑痕和雀斑,胡子尖出而臟亂,不系領帶,褲子極不合身,一雙很大的鞋,襪子掉了下來;走路時總是氣喘吁吁地拖曳著腳步,眼睛忽而又大又亮、忽而像翻進去似的半閉著,其表情要么極度悲傷,要么十分幸福,說話緩慢而富有音樂感,轉眼間變得又急又響。這些會使你對被稱為‘裴斯泰洛齊老爹’的那個人產生一些初步印象。正像我已經對你敘述過的那樣,我們愛他,我們全都十分愛他,因為他愛我們所有的人。我們的愛十分深切,如果有一陣子看不到他就會感到悲傷,而一旦他重新回來,我們就再也不能把眼光從他身上移開。”
裴斯泰洛齊主張完善的學校應當是一種家庭的擴大化,他認為,在家庭與學校之間不應有任何中斷,學校應當像家庭那樣管理。他希望自己成為“裴斯泰洛齊老爹”,希望每個兒童的生活和學習都能像是在秩序井然、充滿了互相尊重與熱愛的家庭中那樣。
裴斯泰洛齊的這種關于“學校家庭化”的想法富有浪漫色彩,具有進步意義,但在理論上卻是錯誤的。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它與家庭教育有相通之處,但畢竟大大有異于家庭教育。他學校規模小、師生人數少、采用個別教學的組織形式時,裴斯泰洛齊的家庭式學校尚能起作用,但當學校規模擴大、師生人數眾多時,他的家庭式的“愛”的教育便不實際了。他可以憑自己的天才影響20個學生,把他們組成一個充滿了摯愛和信任的大家庭,卻不可能與200個學生、40個教師和20個助手都保持接觸。所以,當他負責領導的伊弗東學校擴大了規模時,學校必然地發生了變化而置裴斯泰洛齊于不顧,“家庭般的氣氛消失了,裴斯泰洛齊發現自己置身于一個陌生而不習慣的環境中,根本無法控制。他沒能使自己以大家庭中的父親轉化成舉世聞名的學校中一位熟練的領導者,伊弗東和裴斯泰洛齊一同失敗了。”(S·E·佛羅斯特著《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第424—425頁,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裴斯泰洛齊一生命途多舛,事業上的失敗多于成功,而且即便是成功也持續甚短,他是一個充滿愛心與激情的理想主義者,不是一個冷靜、嚴肅的現實主義者,他的很多想法非常幼稚,他在教育實踐方面的失敗告誡我們:辦教育不能沒有愛心,但只有愛心還不夠,教育事業是一項復雜的管理活動,試圖家庭學校化或學校家庭化是行不通的。
上一篇:宦官王振是怎樣專權的
下一篇:寇連材直言進諫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