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功臣排斥智士
劉邦打敗項羽后建立了西漢帝國,追隨他的文臣武將成了開國元勛,紛紛拜官封侯,成為西漢統治集團的核心。這個核心的突出特點是成員出身低、文化低,其中高的也不過是縣吏,形成布衣皇帝加布衣將相的局面。這個布衣集團缺少治國必須的歷史知識、理論水平和統治經驗,他們提不出治國的指導思想,定不出系統的規章制度,身居顯官要職,甚至連自己的職責是什么都不明確。例如,漢文帝時武夫出身的周勃為左丞相,一次文帝問他有關天下斷獄和錢糧情況,他竟“汗出洽背,愧不能對,”可見其為相治國的水平。
劉邦“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所以迷信武力,重用武夫,輕侮文士。但他為人聰明大度可諫,陸賈在他面前稱道《詩》、《書》,劉邦罵道:“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但當陸賈向他指明“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后,他認為陸賈說得很對,讓其總結秦亡的教訓及歷史上統治者的興亡得失。陸賈著《新語》十二篇,每上一篇都受到劉邦的贊賞。陸賈的思想理論對漢初政治有極大影響,其歷史作用絕不在絳(周勃)灌(灌嬰)之下。他還奉命出使南越,成功地勸說趙佗臣漢,又為陳平出謀劃策,誅除呂氏,立漢文為帝。陸賈對漢初歷史雖有重大貢獻,但因他是一位文人智士,沒什么武功,所以擠不進王朝統治的核心集團,得不到顯官,也得不到封侯。以致后來建匈奴漢國的劉淵也因其未有封侯蔭子而鄙視其無武。
西漢從高祖劉邦到文帝、景帝,雖然都意識到了文人智士對治國的作用,是功臣武夫所不能比的,并想辦法羅致文人智士,但武夫功臣們是既得利益者,為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有強烈的排他思想,他們感到文人智士進入統治核心對自己是一種威脅,文士可以才智取代自己,因此極力阻撓和排斥他們。除陸賈之外,著名政治家賈誼、晁錯的遭遇也都證明了這一點。賈誼年輕有為,才華橫溢,二十幾歲被任命為博士,“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諸生于是以為能。”(《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文帝想任賈誼為公卿,但遭到周勃、灌嬰等武夫功臣的反對、忌害,文帝無力違反這批權臣的意志,只得把賈誼調離京師,使其不得施展才華,郁悶而死。晁錯也很有才能,而且一片忠心為朝廷。他少學申商刑名之學,以文學為太常掌故,后為博士,又升為太子家令,很受漢景帝喜愛重用,但卻遭到功臣權貴的忌恨,丞相申屠嘉欲借故誅殺于前,竇嬰及袁盎讒害于后,最終身穿朝服被斬于市。
漢初布衣功臣壟斷朝政達五六十年,治國興邦極需賢能智士,但他們卻被雍蔽、排擠,這不單是他們個人的不幸,也是時代的悲劇。這種情況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有所改變。對于那些有打天下之功,無治天下之才的武夫功臣,可以封侯以賞其功,不可拜將拜相以誤君、國。
上一篇:畢業會考制度的弊端
下一篇:漢平帝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