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輕敵·數戰不利
1932年6月,蔣介石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敵人的這次“圍剿”,雖比過去嚴重,但粉碎敵人“圍剿”的條件是存在的。我軍士氣高漲,部隊壯大,械彈充實;根據地空前擴大,紅軍作戰有群眾支援和廣闊的回旋區域。敵人屢遭挫敗,心有余悸,嫡系和雜牌之間矛盾重重,以及它們戰術上的許多弱點都給紅軍以可乘之機。因此,只要能夠客觀而全面地分析敵我形勢,扎扎實實地作好準備,采取正確的戰略方針,粉碎敵人的“圍剿”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為第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目前已根本消滅‘圍剿’”,“紅軍現在這樣的力量,已是不論多少敵人都不怕了。”在他的輕敵思想指導下,面對30多萬敵軍的圍剿,不是讓紅軍積極作好反“圍剿”的準備,而是堅持所謂“堅決進攻”的戰略,要求紅軍出擊漢口城,連續攻麻城,使主力紅軍連續作戰不得休整,結果消耗疲憊了自己,卻使敵人從容布置。當紅軍還在堅城之下久攻不克時,蔣介石的精銳部隊已從平漢線突進到蘇區的中心地區,使紅軍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地位,以致后來數戰不利。在張國燾連電中央告急求援時,蘇區中央局回電指出:目前應采取相當的誘敵深入到有群眾工作基礎的、地形便利于我們的地方,隱蔽我主力目標,嚴格執行群眾的堅壁清野,運用廣大的游擊隊實行四面八方之擾敵,截敵襲敵與斷絕交通等等動作,以疲勞與分散敵人力量,而不宜死守一點,以便利敵之分進合擊。這樣,在運動中選擇敵人薄弱部隊,猛烈打擊與消滅敵人一點后,迅速轉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敢、秘密和機動求得各個擊破敵人,以完全粉碎四次圍剿。但張國燾已失去打破敵人“圍剿”的信心,沒有貫徹這一指示,鄂豫皖分局和方面軍總部率紅軍兩萬余人倉猝向平漢路以西轉移,至此,鄂豫皖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斗爭,遭到嚴重失敗。
鄂豫皖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的失敗,固然有諸多因素,但張國燾盲目輕敵確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分析戰爭形勢,并采取正確的戰略,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而盲目輕敵本身就是戰略上的失誤,這一失誤又必然導致軍事方針和戰術原則上的失策,其結果,就無法避免失敗的結局。
上一篇:盲目生產與引進恰如飲鴆止渴
下一篇:瞧不起進士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