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之死
普希金是十九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酷愛自由,反對拿破侖侵略戰爭和沙皇專制暴政,與十二月黨人有密切的聯系。他的詩篇充滿著對腐敗的俄國上流社會的不滿和對純樸山民的同情,反映了俄羅斯進步的貴族青年渴望自由、尋求社會出路的思想情緒,對民族解放運動起了促進作用。因此,從青年時代起,普希金就受到沙皇政府接連不斷的政治迫害,長期過著流亡和幽禁的生活。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和丹特士在彼得堡郊外決斗,身負重傷于10日逝世。
普希金在俄國民族解放運動和俄國文學史上都占有光輝的地位,遺憾的是,詩人還沒有來得及看到俄國民族解放的曙光就過早謝世了。有人曾經斷言,倘使沒有那一場決斗,普希金后來的創作將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然而這畢意是善良的愿望,事實上從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莫斯科的一位少女岡察羅娃結婚后,他就很少再進行創作了。婚后的家庭生活一直很不愉快,精神上的痛苦始終困擾著這位曾使沙皇政府恐慌的文學泰斗,情感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折磨對于一個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的人來說遠遠超過肉體上的摧殘,對生活的絕望使他變得沉默寡歡,婚后幾年普希金幾乎是在酗酒和放浪形骸中度過的。與此同時,沙皇政府并沒有停止對他的迫害,他們唆使法國公使館流氓丹特士調戲他的妻子,從而引發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沖突,為維系那段錯誤的婚姻,也為了維護個人的尊嚴,普希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上一篇:普加喬夫為解放農奴獻身
下一篇:普斯卡斯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