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舌的悲劇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縣東北)人劉黑闥,占據河北、山東一帶數州,建都洺州(今河北永年縣東南),稱漢東王。劉粗豪而多智,閑時喜尋人講笑話,合意就厚加賞賜。一天,訪得一個通達嘲謔意趣的人,召入庭前。不一會兒正好一只魚鷹飛過,便命以之為題。此人說:“魚鷹子,頭如鐮刀把,尾巴象鑿子,河里捉魚勤勤懇懇無失錯。”又讓他打趣駱駝,他說:“脖子彎彎躥腳綠,吃苦耐勞載物多。”對于物都是先譏笑再正色排解,既詼諧又形象。劉黑闥聽了很高興,賞絹50匹。此人拜謝后把絹全背在左邊肩膊上朝外走,將要出門,突然故意倒臥不起,問他原因,回答說:“偏擔了。”劉樂不可支,又賞賜絲綿50把,讓他負右肩上走了。這人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一個熟人,對他不費力得這么多賞賜非常羨慕,就央求他教給說過的那幾句話,然后自己興沖沖背了一夜,第二天自薦上門去見劉黑闥。此時劉身邊有一只獼猴,就讓他說猴。這家伙說:“猴子,頭如鐮刀把,尾巴象鑿子,河里捉魚無失錯。”劉黑闥很奇怪,但忍住了。恰巧天空中一只鷂鷹飛越,便讓他說鷹,可是他只會復誦昨天那人的成句,根本不能即物應對隨機應變,又把駱駝的特色全套到毫不相干的鷂鷹身上。劉一忍難再忍怒火中燒,命人割去了他一只耳朵。沒想到他利欲熏心仍不醒悟,居然還惦著那另一半獎賞絲綿,臨出門故作倒地狀連呼“偏擔”,結果又被割去一耳,倒也真是兩邊平衡了。
劉黑闥割人耳朵的山大王氣固然不可取,可那學舌人自不量力,憑幾句現成話就想獲得財富與聲名,豈不更荒唐得咎由自取嘛?看事容易做事難,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去盲目仿效,是一種精神的軟骨,不知而自以為知是百禍之根。
上一篇:學生流失現象
下一篇:宣紙技術被盜,令人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