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的悲哀
總務科牛科長好大喜功,吹牛拍馬是他的癖好。聽說新任局長要來,他動員了全體干部,投入迎接新局長的“中心工作”。他不惜動用大量公款為新局長修辦公室,買鋼絲床,還向商店老板說,他和新局長是老戰友。誰知,“商店老板”就是新來的局長,他的丑惡面目終于被揭露。
這就是影片《新局長到來之前》的故事。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喜劇片,由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56年攝制,呂班導演,著名演員李景波飾演牛科長一角。
但是,只因影片稍稍諷刺了一下一名基層干部牛科長的惡劣作風,便在轉年的“反右”斗爭中被指責為“歪曲黨的干部形象”,“丑化新社會”云云。創作人員也遭到無情打擊的厄運。
《布谷鳥又叫了》本是部輕喜劇片,講的是一個突擊隊的姑娘童亞男,她勞動好、唱歌好,大家叫她“布谷鳥”。隊里的王必好、申小甲都愛上了她。“布谷鳥”真心實意地愛上了王必好。但王必好狹隘、自私、不準她唱歌并阻止她和大伙接觸。“布谷鳥”和王必好解除了婚約又受到他的打擊報復。在復員軍人郭家林的幫助下,后來,她和申小甲結成了幸福的一對。“布谷鳥”又唱起了響亮的歌聲。
但是這部輕喜劇更惹起了軒然大波。影片明明是諷刺個別農村基層干部“不關心人,官僚主義嚴重”,卻被上綱為“誣蔑、攻擊新社會”,上綱上線之高之嚇人,確實到了驚人的程度。在這種任意給喜劇片羅織種種帽子的情況下,必然給喜劇創作很大壓力和不利的影響,導致諷刺喜劇片的夭折。
這是在電影發展史上應吸取的教訓。
一些電影理論家和藝術家關于喜劇片的繁榮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長期以來人們搞喜劇猶如埋地雷,總是戰戰兢兢。一個人捆綁久了乍一松綁,行動還不自如,希望更寬松些。”
“對喜劇必須寬容,對噱頭和誤會法,不要橫加指責,喜劇必須保持喜劇氣氛。人家一個噱頭能救活一出戲,我們恰恰相反,一個不好的噱頭卻能槍斃一個戲。目前,我們的喜劇不夠繁榮。這首先是客觀條件的制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喜劇事業的興衰,從建國以來,一直都是整個文藝事業,起碼也是電影政策的晴雨表。‘左’的思潮一來,首當其沖,從電影樣式說,都是喜劇。從1957年反右到60年代初,喜劇其實已經走到了瓦破屋漏的地步了。于是,便出現了歌頌性喜劇。可是,這條路走來走去走不通,是一條死胡同。因為喜劇如果不表現社會沖突的話,就不會有發展。”
“恐懼疑慮的心態下,是笑不出來的。”
“創作人員的心態自由,是喜劇創作的重要前提。”
上一篇:咸海沿岸的生態災難怎樣造成的
下一篇:夏爾布里津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