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公元前506年)
公元前506年,吳軍以遠程戰略突襲,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境)擊敗楚軍主力,進而攻入楚都郢(今湖北荊州西北)的作戰。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楚因蔡滅其附庸沈國(今河南平輿北)出兵攻蔡(今河南新蔡),蔡向吳求援。同時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君因不滿于楚的勒索欺凌亦與吳暗通。吳王及孫武認為有深悉楚國內情的蔡、唐相助,決戰有利,遂于當年冬傾全國3萬之軍,乘船溯淮西進。至淮汭(今河南潢川北淮水彎曲處)舍舟登陸。圍蔡楚軍見吳軍來援,解圍而歸。吳以3,500精銳為前鋒,在蔡、唐軍引導下迅速通過大隧、直轅、冥阨三關(均在今河南信陽南),進抵漢水東岸。楚軍撤蔡圍后在漢水西岸防守。主帥令尹子常采取左司馬沈尹戌的建議,決定由子常率主力依托漢水、正面牽制吳軍,沈尹戌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東)調集北境駐軍,焚毀敵船、阻塞三關,爾后南下與子常在漢水東岸夾擊吳軍。但當沈尹戌北上后,子常在大夫史皇等慫恿下,為貪戰功改變計劃,率軍渡漢水進攻吳軍。吳王及孫武等得知楚軍夾擊之謀,為避免腹背受敵及防止歸路被斷,將后續主力轉移至背靠大別山、有小路可通吳控制區潛、六等地的柏舉,令先至漢水的前鋒與楚軍保持接觸,向柏舉方向撤退。從小別(山名,今湖北漢川東南)至大別山,連續三戰,楚軍均未能獲勝。十一月八日,兩軍在柏舉對陣。吳王弟夫概率所部5,000人,率先向子常部進攻,子常敗逃,楚軍陷于混亂。吳軍發起總攻,楚軍大敗西退。吳軍乘勝追擊,至清發水(今湖北安陸西)追及楚軍,半渡而擊,再敗楚軍。追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又將雖炊熟而不得食的楚軍擊敗。此時,北上調兵的沈尹戌聞楚軍已敗,急率申(今河南南陽北)、息(今河南息縣西南)之軍回救。進至雍澨即向吳軍發起突襲。初戰獲勝,但經反復激戰后,沈尹戌負傷身亡,楚軍失去指揮慘敗潰逃。吳軍跟蹤急追,連敗楚軍,于十一月二十八日攻入楚都郢,楚昭王逃去隨國(今湖北隨州)。
此戰是春秋時期第一次攻破大國都城的作戰。吳軍疲敵、誤敵的戰略,是戰勝的基礎。出敵不意、遠程奔襲,先發制人和窮追猛打,是戰勝楚軍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敵后軍民大反攻作戰(1945年8~9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柏壁之戰(619年月~60年4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