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的悲劇
抗戰初期,國民黨軍正面戰場連連失利。1937年12月初,日軍突破滬寧、滬杭路上的三道防線,向南京逼來。南京守城司令唐生智率10萬余兵力保衛城池。雙方激戰數日后,在沒有統一戰略部署、缺乏周密撤退安排的情況下,守城國民黨軍隊棄城突圍,把六朝古都的南京留給了日軍。
12月13日南京失守后,在上海、南京遭中國軍隊頑強抗擊的日軍,惱羞成怒地開始對手無寸鐵的南京平民及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
日軍第六師團的士兵,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使用了諸如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種種慘絕人寰的手段,在全城進行了長達40余天的大屠殺。狂性暴起的日軍士兵甚至展開了殺人比賽,以殺人多者為榮。在燕子磯、在下關、在中山碼頭,到處流淌著中國人的鮮血,到處丟棄著中國人的殘肢斷骨。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調查報告:中國軍民被集體槍殺和活埋的有19萬余人;零散被殺者僅收埋的尸體就達15萬具之多;奸淫中國婦女的事件在2萬起之上,連8、9歲的孩子和70多歲老嫗都不能幸免;全市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燒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國民黨最高當局制定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退卻方針,但又不能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戰略布局,結果引狼入室,使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南京大屠殺不過是日軍侵華戰爭中諸多屠殺事件中最典型的一個。在日軍方面,以大屠殺的血腥去瓦解中國人的抗戰信心從而迅速結束戰爭是他們的真正目的。但他們卻忘了,血腥可以引起恐怖、使人膽卻,更能使人奮起抗爭。南京大屠殺引起的全中國人民對日軍的強烈的仇恨,是中華民族頑強抗擊到底的心理保證。
南京大屠殺已成為歷史,但所有愛好和平的人,都應當深深地反思;如何用和平、仁愛之心去徹底埋葬萬惡的戰爭,讓全世界的人永不再戰。
上一篇:“單元教學大綱”破壞了教學
下一篇:“廠校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