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中外哲理詩賞析
山下蘭芽短侵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這首小令是蘇軾謫居黃州時,于元豐五年(1082)三月游蘄水清泉寺所作。原詞牌下有序:“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東坡志林》卷一《游沙湖》記述作者與聾醫龐安常的交往,也曾錄有《浣溪沙》一首,與此詞幾乎全同,僅“門前”一詞作“君看”。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遭貶黃州。經過一個短時期的調整,他又恢復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首小詞所表現出來的坦蕩胸懷即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上片三句寫清泉寺周圍幽雅的風光。山下溪水潺潺,溪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出稚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干干凈凈,絕無泥土。傍晚時分,蕭蕭暮雨,遠處傳來了杜鵑鳥的鳴叫。下片三句寫詩人目睹耳聞此景此聲,所發出的人生感慨。但是,作者之慨,并未抽象道出,而是即景設喻,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換頭以“誰道”二字喚起,再以取喻作答。古人一向認為:“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本是生命的自然節律。可是蘇軾卻一反常調,高唱“誰道人生無再少”。應當說,詞中所講的“人生再少”,不是生理年齡上的“再少”,而是指心理年齡上的“再少”。作者并以蘭溪溪水的西流作喻,以水可向西流喻人可再少年。
“白發”、“黃雞”常為古人用以表示世路的倉卒,光陰的迅捷。中唐白居易的《醉歌》曾云:“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蘇軾在他的《與臨安令宗人同年劇飲》詩中亦曾說:“試呼白發思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黃雞催曉,白發迅捷。每念及此,不寒自栗。這首詞也一反老調,告誡人們不要吟白發、唱黃雞。這倒不是不服衰老。生命的衰老是無可抗拒的;但是,人的心理年齡同樣重要。清醒的頭腦,健康的心理,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總之,心理年齡年輕,同樣可以使人生“再少”!
上一篇:《晏殊·浣溪沙》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楊基·清平樂》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