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中外哲理詩賞析
爆竹聲中一歲除, 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旦,即農歷的正月初一。唐人韓諤的《歲華紀麗》“元日”條注解說:屠蘇,原來是一座草庵的名稱。過去有一個人住在草庵之中,每年除夕之夜,他總是送給城里一付藥,讓人用袋包好浸于水井之中。第二天(元日)人們取此屠蘇浸泡的井水摻在酒中,全家飲此藥酒,可不得瘟疫之病。后來,人們知道了這種藥的配方,但苦于不知道那位庵里人的姓名,只好稱作屠蘇。據此可知,屠蘇原是春節時飲用可以弭災除病的藥酒。
此詩寫元日民俗,一曰放爆竹,二曰飲屠蘇,三曰貼桃符。
爆竹原為古人以火燃竹時的畢剝之聲,后用以驅鬼。后世用紙卷火藥,點燃發聲,亦稱爆竹。燃放爆竹隨即成為元日慶祝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爆竹一響,辭舊迎新,舊的一年也即成為過去,故曰“爆竹聲中一歲除”。
屠蘇酒是驅病去災的藥酒。在陣陣東風送來的暖意中飲一些屠蘇酒,令人愜意悅心。家家戶戶迎來了初升的旭日(“曈曈”,太陽剛剛升起時的鮮明狀態,這里指旭日),總用新桃符替換了舊桃符。
相傳東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下有神荼、郁櫑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民間在元日這天用桃木板畫二神之象,懸于門戶,用以驅鬼避邪。五代的后蜀開始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以后改書于紙,遂演變成今日的春聯。因此詩中方言“總把新桃換舊符”。末句之妙恰在“新”“舊”對舉,以“新”代“舊”。新的畢竟要代替舊的,這是不可逆轉的規律!
上一篇:《朱熹·偶題三首(其三)》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方孝孺·其三》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