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俊·書懷》中外哲理詩賞析
丈夫無雄雌, 時運有通塞。
一身隔青云, 兩手滿荊棘。
馬周困長安, 行路愁逼側。
卓見非常何, 火色人誰識?
此詩言機遇于人生的重要。
清人計元坊的《勵志詩》 (其二)云:“士人乏奇才,動輒咎貧賤。豈處貧賤中,抱負遂難見?曲逆方宰肉,一鄉已稱善。諸葛當躬耕,三分定佐漢。內反無足憑,氣餒徒炫亂。不見玉蘊山,與石自有辨。”計氏之詩,堅信奇才終難埋沒,并以陳平(“曲逆”侯)、諸葛亮為例,說明蓋世奇才即使身處草野亦與眾不同。計氏之論,從理論上講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現實中,往往并非那么簡單。沈榮俊此詩則另換視點,談機遇之重要。
首聯“丈夫無雄雌,時運有通塞”二句,開宗明義,點明時運的重要。作為大丈夫本身并無杰出與平庸之分,如果有的話,也只是時運之或通或塞。若時運通暢,則顯得其杰出;若時運閉塞,則顯得其平庸無為。此二句為一篇之骨,作者之見,盡蘊其中矣。
頷聯“一身隔青云,兩手滿荊棘”二句,借形象之喻,言時運閉塞之苦。若為青云所隔,必無登天之路,盡管雙手奮力攀登,所獲唯滿手荊棘而已。個中辛酸,有誰知曉?
本詩后四句,以唐人馬周為例,明機遇之重要。據《舊唐書·馬周傳》載:馬周,字賓王。初唐人。少小孤貧,好學落拓,不為州里所重。至長安,客中郎將常何家。貞觀五年(631),太宗詔百官言時政得失,常何武人,不涉經學,馬周為其條陳便宜二十余事。太宗閱而怪之,詰何,方知馬周所為。遂召馬周與語,大悅,拜監察御史,官至中書令。后陪葬昭陵,可見周為太宗所重。“馬周困長安,行路愁逼側。”“困長安”,即困居長安,言其未得志之時。 “行路愁逼側”,言走路亦為愁苦所迫,可見窘迫之甚,愁苦之深。“卓見非常何,火色人誰識?”“卓見”,謂其為常何條陳便宜二十余事。“火色”,喻人滿面紅光。 《舊唐書·馬周傳》:“中書侍郎岑文本謂所親曰:‘吾見馬君論事多矣,……然鳶肩火色,騰上必速,恐不能久耳’。”本傳中所謂“鳶肩火色”,謂馬周肩聳如鷹,滿面紅光,為不能長壽之兆。詩中所用“火色”,為借本傳之辭,代馬周其人。“火色誰人識”,即誰知道紅光滿面的馬周呢?馬周若非困居長安,若非客居常何之家,若非太宗詔百官言時政得失,若非馬周代筆,若非太宗慧眼識人,豈有日后中書令之職?機遇重要,盡在不言之中矣。
上一篇:《孔融·臨終詩》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張祜·書憤》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