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林深屐齒未曾經①,萬壑松濤偶坐聽。
我若支筇來此地②,便攜酒榼上茅亭③。
綠蕪遠近山參差④,露氣暗浮松樹枝。
烏篷七尺屢回首⑤,看到月明歸未遲。
【注釋】
①屐(ji):下有釘齒的木底鞋,多用以登山。②筇(qiong):竹名,可作手杖,此處即指竹手杖。③酒榼(ke):盛酒器皿。④綠蕪:叢生連綿的綠草。⑤烏篷:烏篷小船。
【評說】
本詩選自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二。
宋代著名畫論家郭熙云:“筆意不渾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元盛熙明《圖畫考》卷二《筆法》引)這是對繪畫的一大要求,至于題畫詩,這也是不可或缺的藝術標準。作為清初文壇巨匠,竹垞“題畫諸作,尤渾成入妙”(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一七),體現出非凡的藝術鑒賞力和表現力。這兩首題畫詩不僅景物描寫極佳,渲染出濃郁的詩情畫意,而且始終以人物活動貫穿其中,渾然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情趣。林深幽僻,人跡罕至,尚不見屐齒的印痕,但在這萬壑之間,冷月灑滿山林,清風入古松,松濤陣陣,景色清幽,充滿了天籟之音。松具有高潔挺立之姿,墨客、騷人均愛聽松風,前人不就有過“風入松下清,露出草間白”(李白詩),“暫聽松風生意足,偶看溪月世情疏”(皮日休詩),“自知醉耳愛松風,會揀霜林結茅舍”(蘇軾《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的哦吟嗎?偶坐聽賞,見彼美松,竟與“山中宰相”陶弘景何其相似,“每聞其(按:指松濤聲)響,欣然為樂。”(《南史·陶弘景傳》)畫中之景到底令詩人神往起來了,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幻象:親自支筇前往,手攜酒榼,結茅亭于霜林中,領悟山林野趣,靜享天籟。這種詩情在第二首詩中繼續得以再現。松林之中,靜觀遠近峰巒,只見連綿一片的綠蕪,山巒因遠近之別而顯參差起伏。天色漸暗,晦昏之際,露氣悄無聲息地浮起,籠罩山間,繚繞于松樹枝頭,升騰飄浮的霧氣仿佛使山巒枝葉都在浮動。畫中一只烏篷小船,舟中的孤客,也為眼前這一美景所醉,頻頻回首翹望,直到月明之時,久久不愿離去。看似寫畫面,實際上,詩人早與畫中人融為一體,更與畫中“秋風清,秋月明,竹葉松邊,秋景如畫”的意境融合相契。這正是詩人筆意老到之處,筆意渾成,構思入妙,又不著痕跡,皆取意于自然。
上一篇:《題畫卷五首(選三)》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四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