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之方中
作者: 戎耀文 【本書體例】
【原文】:
定之方中(1),作于楚宮(2)。揆之以日(3),作于楚室。樹之榛栗(4),椅桐梓漆(5),爰伐琴瑟(6)。
升彼虛矣(7),以望楚矣。望楚與堂(8),景山與京,降觀于桑。卜云其吉,終然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9)。
【鑒賞】:
《定之方中》是一首記敘衛文公營建宮室復國中興的敘事詩。詩的主旨是在贊頌衛文公。
公元前660年,北方少數民族狄人乘衛懿公“好鶴”荒政之機,擊敗衛國,懿公戰死,衛戴公率殘部千人敗退,在宋桓公的幫助下渡過黃河,暫棲曹邑(今河南渭縣南),戴公一年而卒,衛人又擁立衛文公。衛文公在齊桓公扶助下遷都楚丘,重建國家,營造宮室,終于使衛國復興。這首詩就是通過記敘這件大事來贊美衛文公的。
這首詩共三章,每章七句。第一章總寫衛人營造宮室的熱烈場面。開首四句寫宮室的地址和方位是根據定星和太陽的影子來測定的。就連破土動工的時間都是待定星處中才開始施工。說明衛人雖處于困難時期,因為這是復國大業,所以采取十分慎重的態度。也顯示了他們安邦定國的堅強毅力。“樹之”三句寫宮室房屋周圍還要種上榛、栗、椅、桐、梓、漆等樹木。榛、栗之實可作祭品,椅、桐等四種木材,可制琴瑟,以備宗廟祭祀之用。
這是美化環境的長遠規劃。也寄托著衛國人的希望。他們希望衛國將與這些樹木一樣欣榮繁茂,久盛不衰。
第二章追敘當初選擇楚丘為建都基地的情景。“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于桑。”這五句寫衛文公親自考察楚丘周圍的地形地物。寫他登上漕邑舊城遠望縱覽楚丘和堂邑,仔細觀看了楚丘周圍的地形,又仔細考察了這一帶桑田的土質狀況。“卜云其吉,終然允臧”寫建造宮室的地方確定下來后,接著就占卜,占卜的結果很吉利。楚丘是個理想的地方。上古凡遇事都要占卜問卦,已成為當時的習俗,建國定都的大事占卜問卦是絕對不可少的。這一章追溯當初定都地形的選擇。顯示了古代對地理位置的重視。所以衛文公親自登高臨下地進行勘察;古人認為農桑乃立國之本,所以衛文公要親自考察楚丘一帶土地種植狀況。這章從大處落筆,寫出了一個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胸懷大志,治國有方的賢明君主形象。
第三章寫衛文公勤勞治國,終于使衛國強盛起來。“靈雨既零”四句,寫衛文公為使人民富庶國家強盛,冒著春雨,星夜乘車不顧泥濘,早起晚睡,披星戴月,親自到田間來勸農桑。這樣的國君,在古代那樣的社會里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詩中贊嘆:“匪直也人,秉心塞淵”。贊美文公杰出不凡,用心踏實深遠。全詩最后一句“騋牝三千”,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地點出了衛國已經富庶。此話并非虛美之詞,而是有歷史依據的。《左傳·閔公二年》載:“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財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華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正是因為文公生活儉樸,重用賢才,重視教育,發展經濟,勤于治國,才使衛國富庶強盛起來。詩末四字,包涵著多少內容啊!
這首詩為了避免平直,有意寫成倒敘的形式,“文似看山不喜平”,倒敘方式自然形成跌宕。先寫熱烈的宮室建筑的勞動場面,再回過頭來追敘當初選定修筑宮室地址,考究楚丘一帶農桑土壤狀況,占卜問神。第三章以舒緩節奏熱情地歌頌文公勤于治國和衛國終于復興。前兩章恢宏吞吐,大開大合,而又有巨細、宏微之別,末章從容典雅,以少勝多,情深意遠地贊美了文公是治國安邦的賢明君主。
這首詩寫了歷史上的一位中興賢主。這樣的歷史人物一生政績可能是很多的,本詩卻只選了三件事:擇地占卜;建筑宮室;親勸農桑。寫文公治國政績只用了“騋牝三千”就顯示它的重大輝煌。這樣以具體事例和人物的具體行動來刻畫人物,自然避免了抽象的說教和歷史事實的羅列。
《定之方中》也保留了一些上古時代建筑方面的技術知識和當時社會的習俗風尚,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歷史意義。
上一篇:《宋城者歌》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宛丘》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