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履善,號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末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歲時考中進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文天祥起兵勤王,并作為宋使與元人談判,被元人拘留,后來脫險南回,至福建招募將士,北上抗元,收復許多失地。因兵敗為元人所俘,至大都(現(xiàn)北京市),被監(jiān)禁三年,拒絕元人的一切威脅利誘,堅貞不屈,最后慷慨就義。文天祥的詩詞,自被元人拘押以后,吟詠內(nèi)容與格調(diào)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即多與時局結合,直抒胸臆,風格壯烈,深切感人。文天祥的許多詩詞是他品格的光輝寫照,人們很尊崇他的品德操守,也很欣賞他的這些詩詞。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戰(zhàn)敗被俘,元軍強迫他隨船去追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海中)的南宋皇帝趙昺(音“丙”)。1279年正月船過零丁洋(廣東中山縣南),文天祥寫下了這首詩。這時,漢奸張弘范做了元軍的都元帥,他再三強迫文天祥招降仍在海上進行抗元斗爭的南宋將領張士杰。文天祥把這首詩給張弘范看,當他看到文天祥如此堅貞不屈,只好作罷。這首詩敘述了自己抗元斗爭的經(jīng)歷,非常痛惜國家的亡破,個人的不幸遭遇,堅定地表明自己的志向,斗爭雖然失敗,但在強敵面前卻不能忍辱茍活,決心以為國效死的丹心,在史冊上留下永不磨滅的光輝。
這首詩的思想價值很高,流傳十分廣泛,藝術表現(xiàn)也有特殊之處。而思想價值的實現(xiàn),廣為流傳的原因,正與藝術表現(xiàn)上的獨到筆法不可分。
詩用了恰切的比喻,把難言的國事與身世,輕巧地加以具象化,有概括又很具體。元兵南下,占領了全中國,南宋王朝破敗到無立腳之處。這種國勢飄零的局面,很難寫盡。文天祥用風飄柳絮比喻這種局面,就把零落而不可收拾的形勢,破敗而不知所之的情景,十分恰切地反映出來了。 “山河破碎風飄絮”,這種形容是獨特的,只有愛國志士兼詩人之眼,并用慘痛經(jīng)驗感受作基礎,才能寫到這個地步。用雨打浮萍比喻自己的身世,也是很為恰切的。他在抗元軍中南征北戰(zhàn),經(jīng)風歷雨,多面受敵,受俘被拘,多災多難,沉浮飄泊,屢受摧殘,真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啊!
詩中把天造地設之景,信手拈入詩中,不僅毫不牽強,而且顯示了不加雕飾的自然之巧成。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此中的“灘”和“洋”,都是自然中的實有之地,并且本名如此,詩人在此實有經(jīng)歷,而且是敗經(jīng)惶恐灘,心情與地名正好合一;而此詩構思的起點,正是被俘中船過零丁洋,身為孤苦零丁的俘虜。這兩句詩中,詩人的經(jīng)歷與自然,心情與外物,化合而為一,以工對的詩句形式統(tǒng)一為藝術形象,這是以特殊的經(jīng)歷造成的詩,一聯(lián)佳句的代價是無比昂貴的。
詩中的人生哲理,如象是這首詩身上兩只閃光的慧眼,它的清明的理性,忠貞的熱情,照亮了歷史的道路,砥礪了志士的堅誠,給身處危難之間的正義奮斗者以刻骨銘心的箴言,無畏無憾地去身就千古艱難,以行為之美彪炳人寰。也許是因為這兩句詩的流傳之故,在中國很少有幾個古代詩人能象文天祥那樣離人之近。
上一篇:張孝祥《六州歌頭》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曹雪芹《好了歌解注》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