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廟
位于桐城縣城關鎮,是古代文人尊孔祭孔之地。始建于元延佑初年(1314—1320年),原址在城關東門外桐溪橋東,元末毀于兵火。桐城知縣瞿那海重建于今址,后屢建屢廢,最后一次修建于清同治年間(1861—1874年)文廟舊觀基本保存至今。除大門拆除外,其它建筑如泮池、狀元橋、大成門、東西廊廡、大成殿等依然完好如初。氣勢恢弘的大成殿是文廟主體建筑,其殿為歇山重檐頂,平面長方形,分15間,內有木板平頂天花,8根金柱高架,呈柱網式布局,隔間較寬,頗為突出的是以大成殿45度斜拱挑檐飛角,乃遼金傳統建筑風格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古代建筑工藝在清代建筑上的延續生輝。兩邊紅墻上“宮墻萬仞”為慈禧手筆?,F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代散文〕 桐城縣文廟是中國南方修繕和保存最好的祭孔建筑群之一,與明清桐城派古文一樣,聞名于世。文廟以其獨特的建筑特色和歷史文風吸引看海內外游人。
文廟位于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桐城繁華街區和平路。從廣場看去,氣勢恢宏,規模宏大的文廟,綠樹環抱,鮮花簇擁,游客熙熙攘攘,文廟四周的宮墻呈紫紅色,正面宮墻上四個斗大見方的白字“宮墻萬仞”,據介紹為慈禧手筆,整個文廟占地達3200平方米。
漸近文廟,立于門前,門樓氣勢輝煌,門樓正中鎏金“文廟”大字映入眼簾,為趙樸初先生所題,門樓上有鏤空木雕或浮雕60多處,每組木雕都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故事,或一種特定含義。例如,“魚樵耕瀆圖”、“孔子周游六國的故事”、“天宮賜?!薄ⅰ翱屈c斗”、“獨占鰲頭”等,簡潔明快,揮灑自如,再現了一幅幅歷史的鏡頭,浮雕上的人物,維紗維肖,栩栩如生。
走近大門,只見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中軸線,對稱布局,以大成門為界,分前后兩個院落。雖迭有廢興,仍格局堂皇。
進入文廟的第一道門便是欞星門,欞星門古樸簡潔,莊重典雅,為四柱三開間沖天式石坊。經過泮池上的泮橋,泮橋又叫狀元橋,據傳,古桐城,文風昌盛,許多舉人過此橋而金榜題名,成為狀元,故得名狀元橋。站在狀元橋上,會有一種“我也曾飲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之感,你會覺得“桐城派”誕生于這座古城,并非偶然,而是確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了。
經過大成門,就來到文廟的后院,大成殿為桐城縣文廟主體建筑,高聳于后院北端,面對月臺,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是一座以斗拱為梁柱結點的木構架抬梁大木殿建筑,其梁架結構富有特色:七架四柱柱梁簡潔,步架勻稱,扁作草椴,舉架高昴。其下檐設斗拱,碩大突出,最具特點:華拱出三跳,一、二跳華拱成象鼻形,三跳出華拱頭,直接承托挑檐檁。大殿明間次間,安格窗通門,山墻正面砌造墀頭,磚雕耕瀆圖及象鼻形。殿內方磚墁地,平底天花,中心設方形藻井,平涂朱色,八根合抱粗金柱漆成朱紅色,俊健有力。屋頂鋪青灰小瓦和筒瓦,正面懸掛風鐸。風來作響,別有幽趣。整個大殿給人以高大、宏偉,壯觀的感覺。
文廟前后院落,布局規整,設置齊全,主次建筑,錯落有序。文廟是桐城派及桐城地方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尤其是大成殿的斗拱及梁架結構特殊,在古建筑史中具有典型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走出文廟大門,仿佛從一種古文化氛圍中回到現實。愿桐城文化更加源遠流長。
(楊赟)
上一篇:描寫《桂花之鄉》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武漢市》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