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屈原故里》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秭歸縣香爐坪。這里有關屈原的遺跡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坵等。1949年后,重新修繕了屈原祠,并進行了二次搬遷,現位于秭歸縣城歸州鎮內,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和屈原詩文碑廊。今天的屈原故里,還開展了專項旅游活動:品嘗粽子和龍舟競渡,來自不同地方的游人同坐一桌,品嘗佳肴;同泛龍舟,競渡江上,煞是有趣。
〔古詩文賞析〕 三閭八景 清·王國霖
降鐘伏虎嘯天來,響鼓巖邊擂鼓臺。
照面井寒奸佞膽,讀書洞出《離騷》才。
坵生玉米揚清烈,簾滴珍珠蕩俗埃。
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閭八景勝蓬萊。
“降鐘伏虎嘯天來,響鼓巖邊擂鼓臺。”首句渲染氣勢。憑空急瀉的響鼓溪,凌空飛躍,濺珠弄玉,一聲戰鼓急催。詩人想落天外,破空而出,嘯天而來的響鼓溪,大有降龍伏虎之氣魄。“貌姑射三門,有神人居焉”,這響動天外的響鼓溪畔,出了一位大智慧的楚地奇英,有如西天佛土的降龍伏虎,佛法無邊的羅漢尊者,怒同金剛。
照面井畔,讀書洞前,屈原少年時讀書,照面梳洗之地。貴族出身的屈原博聞強記,天縱奇才,少年時就以《桔頌》來喻志高潔;出任左徒,草擬政令,修改律條,縱橫捭闔;創騷詩文,借香草美人之思,托喻諷諫。劉勰《文心雕龍》云:“觀其骨骾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經意,亦自鑄偉辭。故《離騷》、《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辭》綺靡以傷情;《遠游》、《卜居》瑰詭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艷而深華;《卜居》稱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故能氣往鑠古,辭來切今,驚果絕艷,難與并能矣。”獨領“風騷”的楚辭文體,為后世文人才子水久效法的楷模。
他品性高潔,怒斥佞臣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不肯同流合污。詩人借照面井水的清冽來形容屈原的“忠烈”,來源有如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正氣,“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于今判偽真”。對后世人的教誨與警示,深深地映在寒井之中,每當人們看到就會聯想:“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接下來“坵生玉米揚清烈,簾滴珍珠蕩俗埃”。“玉米”、“珍珠”,進一步借高潔的東西比喻屈原的品性與人格。屈原接受道家“稷下道家精氣說,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他在《離騷》中說:“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這種精氣、正氣具體體現為屈原憂國憂民的熱烈情懷和嫉惡如仇的剛烈品格。“玉米”、“珍珠”為眼前之景,卻頌揚著詩人的清烈忠魂,震蕩著俗世塵埃。
“行吟澤畔”,屈原憂心如焚,無法排遣,忠心不能上達,政治抱負不得施展,國破家亡,人何以堪?如龍潛大海,一代人杰自沉汩羅。“鎖水回龍”,讓詩人回來吧!鎖住那滔滔的江河水,不要讓英魂消散。五月五日盛大的龍舟競技,曲折地表達了后人憑吊先賢的沉郁心情。
全詩一景一議,借景闡發對屈大夫的仰慕、頌贊之情。結尾筆勢頓挫,更見高妙。“三閭八景”勝蓬萊。“三閭八景”不是蓬萊仙島,卻更令人蕩氣回腸。蓬萊是求仙問道之地,遠離塵世,是傳說中的神仙居處;三閭八景是屈原故里。屈原才是人間的正氣所在。蓬萊仙家的虛無縹緲不值得稱道了。
這首詩清淺直露,不事雕琢,卻情志強烈,讀來語近情深,“慷慨而多氣”。
(唐從舉)
〔現代文學〕 客輪溯江而上,穿過雄偉險峻的西陵峽,泊香溪,古城秭歸的城垣樓廓便歷歷在目了。
盤山公路象條巨大的磁帶,旋引著輕便的吉普,把我們帶到一個桔林掩映的去處。踏石階,步小橋,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迎面緩緩移來。金鑲玉砌的牌樓中央嵌著“屈原故里”四個遒勁的大字。
吉普車在兩山雄峙的河谷公路上飛馳,忽然嘎的一聲停住,游家河到了。游家河是秭歸、興山兩縣交壤的一個小鎮,也是去屈原誕生地的入口處。波光粼粼的香溪碧水,象條活蹦亂跳的水金龍,搖頭擺尾地向西陵峽口游去。登小舟擺渡上岸,行數十步,又一條小溪剪開直插云天的扇子巖,從崇山峻嶺中破門而出,溪口兩扇壁立千仞的石門,大自然吝嗇地只打開一條門縫讓人們扁著身子擠進去。石縫中怪石嶙峋,峭壁高與天齊。壁上寸草不生,壁下古木蔥蘢,枝梢藤蘿蔓延,終日云飛霧罩,紅日當頂才得一線陽光。這便是通往樂平里的唯一通道,人稱“曲徑通幽”的七里峽。過去這里只有一條攀崖附壁的樵徑,進出得沿小溪逶迤而行,俗稱“四十八道腳不干”。如今已從懸崖上辟出了人行道。
七里峽的壯麗景色,是使人流連忘返的。往前走,出現一塊四山環抱的平地,地頭矗立著一座瑰麗壯偉的地名牌坊,牌坊下立著一塊雕磨精細的石碑,碑上刻著郭沫若夫人、書法家于立群辭世前的最后手跡:“樂平里”。
樂平里,我國古代的愛國主義者,偉大的屈原的誕生地!
樂平里后山有一塊圈椅形的臺地,臺地中間凹進而兩端凸出,酷像個切開了一半的巨型“宣德爐”,這便是屈宅所在地香爐坪。臺地周圍栽著片片柑桔樹,中間是一畈疏松肥沃的稻田。稻子已經熟了,沉甸甸的谷穗覆蓋著田畈。其中一種紅梗紅穗的稻子,穗粒異常飽滿。傳說屈原少年時代曾躬耕于此。《江陵志》載,此地有田產米如玉,后來這塊田里的稻子變成了紅梗紅穗,鄉民都說這是屈原泣血而染。這傳說當然不可靠,但表達了人們對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愛戴和景仰,把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愿望賦予他,使他成為人們理想的化身。臺地左右有兩棟白壁青瓦的民房,相距一百多米,中間有塊近似露天舞臺的石砌屋場,房屋雖毀而屋基猶存,傳說屈原故宅當年便建在這塊依山傍水的基地上。
好座視野開闊的莊園啊!東為蹲踞張頤、狀如臥虎的伏虎山。天山毗連處,一字兒排開三座挺拔美麗的山峰,名喚“三星捧月”。山腰有棵不知生于何年的大青樹,樹下一口冷冷如鏡的古井,傳說是屈原當年作為鏡子梳洗的照面井。南面是號稱秭歸屋脊的九嶺頭,氣勢雄偉、峰峰相連。
在屈原誕生地樂平里降鐘山麓的仙人地,新近修建了一座“屈原廟”。建筑面積264平方米,仿清代民居式建筑,進門為甬道,左右廂房,中為天井,后是正殿,廟宇建筑依山勢分前后兩層,硬山頂,貓拱式山脊,青瓦白墻,泥塑彩繪,古樸端莊。屈原誕生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牽動著人民情思!
(王健強)
〔民間文學〕 屈原投汩羅江死后,一天夜星,故鄉的親人們忽然夢見屈原回來了。只見他峨冠博帶,形似從前,只是面帶憂郁,臉色更加憔悴。鄉親們紛紛上前,關切詢問。談笑間,眾人發現他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便問:“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吃了嗎?”屈原告訴鄉親:“遺憾哪,你們送去的米飯,都讓魚蝦河蚌這些水族吃了。”
“那怎么辦呢?”鄉親們焦急地問道。
“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們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飯做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端午節過后,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還是有不少讓其它一些更兇猛的水族搶去了。如果你們在船上刻上龍的標志,敲鑼打鼓,槳橈翻動,水族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不會搶。”
從此,每到端午節,父老鄉親便劃著龍舟,載著角黍,給屈原送去米飯。角黍,就是我們現在的粽子。至此以后,端午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了全國。
上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小天池》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宜賓·屏山八仙山大佛·丹霞洞》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