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君子于役》原文與賞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這是一首寫婦人思念長期服役,久久不歸的丈夫的詩。詩分兩章,大意是說:丈夫去服役,不知道役期到何時。他現在到了什么地方呢?雞上窩了,牛羊從山上下來了。丈夫去服役,怎么不叫人思念呢?丈夫去服役,役期沒有個時候,何年何月才能相會呢?雞上窩棲在木架 (桀) 上,牛羊下山了(括,至)。丈夫服役,也許不會挨餓受渴?
全詩通過一位婦女對長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懷念,反映了夫婦感情的深厚,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頻繁的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
《君子于役》是王風里的一首民歌,王城,即今之河南洛陽市。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洛陽,可知這首詩當是平王東遷以后,春秋中葉以前這段時期的詩。這時周天子的王權旁落,諸侯兼并,戰爭連年,征役、徭役隨之加重。即以平王東遷而論,除了征役而外,還有大興土木的徭役,諸如建宮室、筑城池、修道路等等無止境的徭役。周朝本來規定農民每年都要服一定期限的勞役。而今濫用民力,不顧人民的疾苦,徭役也就無有限期了。
詩中這位婦女雖然沒有明說她的丈夫是服兵役或是勞役,然而這兩種情況,在當時是兼而有之的。不管屬于那種情況,從婦人的痛苦的述說里,對混亂現實的揭露還是相當深刻的。再從詩中所寫 “雞棲于塒”、“牛羊下來”,“雞棲于桀”、“牛羊下括”等句來看,都是農家事物,說明被迫服役者是農民,而農民正是統治階級驅使、奴役的主要對象,因而使所寫人物更具有真實感和普遍性。
從寫作手法來看,全詩自始至終采用白描手法,以主人公內心獨白形式來抒發相思之情。透過對丈夫服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如之何勿思”,“不日不月”、“何其有括”、“茍無饑渴”等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充分表達了對丈夫無限關懷和悠長深切的感情。而且從“如之何勿思”泛泛的思念,進而到“茍無饑渴”的具體關懷,從慣用的重章疊詠的傳統格式來看,起到了加深感情抒發,增強感染力的作用。
本詩的另一特點,是抒情與寫景密切結合。“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這是晚景的描寫。在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刻,雞子上窩,牛羊下山,更增加了婦人對丈夫的思念。這眼前活生生的景物,恰恰與“如之何勿思”、“茍勿饑渴”的思念之情聯系了起來,景物是那么真切,聯系得是那么自然,可謂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了。
詩人寫傍晚之景,抒別離憂思之情,開寫景抒情之先河,對后世作者是深有影響的。
上一篇:《清代民歌·粵歌·臺灣民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君子偕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