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浣溪沙》原文與賞析
結草銜珠不忘恩,些些言語莫生嗔。比死共君緣外客,悉安存。百鳥相依投林宿,道逢枯草再迎春。路上共君先下拜,遇藥傷蛇口含真。
這首歌辭旨在勸人報恩樂施,寫得或直抒胸臆,或婉轉含蓄,達到勸人目的。
“結草”說的是春秋魏顆事。《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 “魏武子(魏顆之父) 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題曰: ‘必嫁是’。疾病則曰: ‘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 ‘疾病則亂,吾從其志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已亢(抗)杜回 (秦將),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 ‘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后因以 “結草”為受恩深重,雖死也要報答。
“銜珠”是指漢隋侯事。東漢楊寶救了一只黃雀,某夜有一黃衣童子以白環四枚相報,謂當使其子孫潔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環。后楊寶子、孫、曾孫果皆顯貴。舊時剝削階級以此宣揚迷信、報恩思想。
起句便是主題,“結草銜珠不忘恩”,其他幾句都是為“不忘恩”這一主題服務。“些些言語莫生嗔”,這里指只說幾句話不要生氣,意在勸人耐心聽作者或歌者講述,以便記在心里,好好報答恩人。“比死共君緣外客,悉安存”,是說我和你都是與佛沒有機緣的人,屢次都接近死亡,但最后都平安無事。“比”,屢屢,頻頻。安存,安置,安頓,是唐時習用語。如 《敦煌零拾 ·季布歌》: “季布得知心里怕,甜言蜜語卻安存。”在這里,“比死”最后之所以能夠 “安存”,是自己知恩必報又施恩的結果。上片便是勸人報恩并樂于施恩,這樣才能化險為夷,一生平安。
下片雖說也是勸人報恩。但前兩句說得比較含蓄,意蘊較深,“百鳥相依投林宿,道逢枯草再迎春。”各種鳥之間相依為命,成群結隊,友好相處,所以它們都投奔到森林中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如果它們相互間怒目而視,反目成仇,那么大森林就不可能是它們棲息的樂園,這一句的實質是告誡欣賞者,人與人之間也應同百鳥一樣,和睦共處,才能生活得快快樂樂,輕松自然。如果在路上遇上枯草,不要心緒煩惱,枯草之后便是春天,正如雪萊所說:“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道逢枯草再迎春”是勸那些遇到困難與麻煩的人不要灰心喪氣,因為只要你能有恩必報,你便會得到恩人的相助。這兩句說得比較委婉,但其內容卻非常深刻。
“路上共君先下拜,遇藥傷蛇口含真”,結句正與首句照應,使此詞顯得有開有合,結構完整。“遇藥”是屬音變詞,即“如若”二字之正寫。這一句是說在路上遇到你(指恩人)先下拜,如果自己遇事不順得以相助,必像傷蛇,口含珍珠以報隋侯之恩一樣來報答你。
辭作者反復重申“施恩必報”之義,究竟有何社會背景?張說于初盛唐間曾有句曰:“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一語道破,作者也在諷刺人情之薄。辭作者勸人報恩樂施,而社會的世態炎涼、人情淡薄更激起作者發自心底的呼喚。作者似乎在講述一個個施恩與報恩的故事,勸那些心無他人的人多行善事,多助他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與報答。
此辭或文或白,或直發議論,直抒真情,或溫柔含蓄。白則質樸如話,一見宗旨,文則輾轉比喻,越品越有味,可謂雅俗兼賞,藝術趣味較高。
上一篇:《唐代民歌·浣溪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浣溪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