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無題①》原文與賞析
洞庭木落楚天高②,
眉黛猩紅惋戰袍。
澤畔有人吟不得,③
秋波渺渺失《離騷》④。
【注釋】
①本詩是魯迅在1932的12月31日書贈郁達夫的,后收入《集外集》。魯迅日記所錄詩作稍異:“木落”作“浩蕩”、“猩” 作 “心”、“不得” 作 “亦險”。
②洞庭木落:《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④離騷: 屈原被放逐后作的長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離騷》 者,猶離憂也。”
【析】 1927年至1937年,是黑暗與光明苦苦纏斗的十年。對于國民黨當局,魯迅緊緊抓住兩種反革命的 “圍剿” 即軍事 “圍剿” 和文化“圍剿”,并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予以揭露和抨擊。本詩前兩句寫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后兩句寫反革命的文化“圍剿”。魯迅充分利用詩歌的跳躍性,把兩個畫面同時鑲嵌在同一個洞庭湖畔的畫框里。在這里,洞庭湖成了一個特定的背景,一個帶有象征性的地域。
“洞庭木落楚天高”,“洞庭”、“楚天”,指出地點乃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一帶。“木落”、“天高”,點明了事件發生的時間。當年秋末,正是蔣介石率50萬軍隊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的極端嚴重的時期。兩個詞組,組成了如同“風波一浩蕩,花樹已蕭森”一聯的詩意,隱喻這場反革命戰爭的瘋狂性和殘酷性。
次句截取戰爭中的一個特寫鏡頭: “眉黛猩紅涴戰袍。”“眉黛”,借代婦女。“眉黛”之下,原來是寫作“心紅”的,指的當是從事革命的堅強婦女。后來的改動,則從內容到技巧,都進了一層,多出了又一個透視角度。主視角:正當九月的“木落”時節,設于漢口的“圍剿總部”竟下令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雞犬不留,血火騰涌,千里為赤。一般的婦女群眾尚且不得幸免,其濫殺情況可想而知。此外,“猩紅”也未嘗不可以聯系到婦女的胭脂口紅之類,揭露征服者荒淫無恥的另一面。“猩紅涴戰袍”,看剿共將士征袍盡染,一片緋紅,那是多么“偉美壯觀”呵!恍如一幅潑墨人物畫,使一批 “英雄” 的嘴臉暴露無遺。
“澤畔有人吟不得”,第三句接著從與湖南一地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古詩人屈原著筆,借“行吟澤畔”作為轉機,軍事“圍剿”的畫面就轉移到了文化“圍剿”上面,一如電影的 “淡出”、“淡入”,顯得非常的妥貼自然。“秋波渺渺失離騷。” 詩中其 “人” 固指寫作 《離騷》的屈原,那是“國將危亡”而“遭憂作辭”的詩人代表,在此,又未嘗不可視作詩人的自況。二句的含義是,即使是“行吟澤畔”的屈原,在當今的時代也“吟不得”,所以,也產生不了今日的《離騷》。這里的“吟不得”,“失離騷”,同 “吟罷低眉無寫處”,“敢有歌吟動地哀”,“敢遣春溫上筆端”等詩句一樣,是對文化專制的嚴密性的高度概括。面對內憂外患有增無已的情勢,當今詩人的悲憤當然不亞于古詩人屈原。“秋波渺渺”,其實是“心事浩茫”的一種外化和寫照。寓情于景,讀起來頗有 “終篇接混茫” 的況味。
全詩寫楚地,記楚事,用 《楚辭》,甚至描寫了屈原的本來形象,無論是抨擊血腥鎮壓,還是揭露反革命文化圍剿,都一樣充滿著憂憤之情。
上一篇:魯迅詩歌《無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無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