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黃鶴樓》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以后歷代屢毀屢修,僅明清兩代,就重修過7次,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歷代黃鶴樓軒昂雄偉,輝煌瑰麗,被世人贊為“千古名勝,天下絕景”,并由此產生許多有關黃鶴樓的動人故事和美麗傳說。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古代著名詩人崔顥、李白、陸游等都曾到此登樓,詠詩作賦。1985年重修的黃鶴樓,巍然矗立于蛇山之頂。主樓五層,高51.4米,黃瓦紅柱,層層飛檐,巍峨壯觀。它與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共稱“中國三大名樓”。重建的黃鶴樓,樓內裝飾古色古香,設有電梯、空調接待廳、現代音響設備,為游客播放楚樂名曲,有聲有色,主樓附近還建有白云閣、勝像寶塔、碑廓、山門等古典園林建筑。黃鶴樓建筑群依山瞰江古樸端莊,雄偉綺麗。
〔古詩文賞析〕 黃 鶴 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是與岳陽樓、滕王閣并稱的長江流域三大名樓之一。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修建長江大橋,舊樓拆毀,1981年開始重建,1985年落成重建的黃鶴樓仍雄立蛇山之巔,樓高五層,飛閣流丹,雕欄玉砌,氣勢宏偉。
古今文人騷客,一至江城,無不登臨黃鶴樓。極目楚天,登高攬勝,詩詞佳作,多不勝舉。而堪稱詠黃鶴樓之絕唱者當推崔顥之七律《黃鶴樓》。
詩的首聯,詩人借傳說落筆。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經過此處,又傳說費文登仙駕鶴于此處,于是大詩人借此著墨:仙去樓空,昔是今非,懷古之情油然而生。頷聯順著首聯的意蘊生發開去:“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往事已矣,歲月不再,仙人黃鶴已杳,唯余天際白云,千載悠悠。撫今追昔,陡增歲月難留、世事茫茫、人生短促的感慨。
詩由前面的懷古轉到后面的思鄉,其過渡十分自然。“白云千載空悠悠”這一句,貫穿古今,上承懷古,下啟思鄉,即由對仙人故事的懸想引出眼前的景物,進而又由眼前的景物引出思鄉之情懷。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樓上憑欄,向西望去,漢陽綠樹,歷歷在目;向北望去,鸚鵡洲頭,芳草萋萋;再向西北遠眺呢?那不就是詩人的故鄉汴州了嗎?然而,故鄉卻在千里之外,是望不見呀!望呀,望呀,望見的只是暮色中長江的浩淼煙波而已。于是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自然而然地“流”出來了。詩人思鄉之情就是在這觀景之中蘊釀、萌生、強化的。可見頸、尾兩聯也是一氣呵成,天衣無縫。
如果說這首詩的前半是用的散調變格,那么后半就整飭歸正了。你看,“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對仗多么工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平仄多么和諧。詩的前半和后半,就其用律而言,是先放后收,先變后正;就其文勢而言,是一貫到底,一氣呵成,不露痕跡地把前后的懷古與思鄉融合在一起。無怪乎嚴羽說“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江琦)
〔現代散文〕 黃鶴樓建筑非常雄偉壯觀。唐人閻伯理的《黃鶴樓記》中說:“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舒,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可以想見當年黃鶴樓的雄姿。唐代以來,詩人文士,登樓賦詩,題詠佳作很多。唐朝詩人崔顥曾在樓上題詩一首。后來大詩人李白登樓,提筆準備題詩,忽然瞧到崔顥的詩,非常欣賞,就擱筆不寫了。傳為文壇佳話。實際上李白也寫了傳誦千古的好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千數百年來,黃鶴樓幾度興廢。最后一次重建在清光緒年間,三樓三檐,平面八角形,造型別致,秀麗壯觀。雖然早已傾毀,但是照片尚存,可以作為重建黃鶴樓的設計的參考資料。
黃鵠磯就是蛇山,因為龜蛇二山上架設了長江大橋,新樓改建在長江大橋東端的山上。在漢口到武昌的輪渡上,遠遠望見高峻雄偉、金碧輝煌的黃鶴樓聳出在綠色林海之上,襯映著藍天白云,景色美極。多年來人們渴望早日重建的黃鶴樓今天再現在江漢之濱,不但恢復了清代舊樓的豐姿,而且比舊樓更巍峨更富麗。
在黃鶴樓前大門內有座壯麗的牌樓,牌樓后的水泥平臺上,左右對稱地屹立著兩幢黃琉璃瓦的平房和兩座華麗的亭子。臺中間的白塔狀的佛塔,叫勝像寶塔,塔身像個圓瓶,相輪頂剎,遒健自然。據說塔內是舍利子。
再拾級登上又一層平臺,黃鶴樓雄峙臺中。樓呈八角形,共5層,高50余米,飛檐翹角;蓋黃琉璃瓦,窗戶和梁柱紅漆紅亮,軒昂絢麗,是以傳統風格為體,西方技術為用的建筑與藝術相結合的杰作。樓前有鍍金的銅仙鶴兩只,站在一銅龜一銅蛇上,象征蛇山與龜山。樓門兩旁有現代著名書畫家劉海粟寫的金字對聯:
由是路,人是門,奇樹穿云,詩外蓬萊來眼底;
登斯樓,覽斯景,怒江劈峽,畫中天地壯人間。
確是大家手筆。可與原來蘇軾寫的楹聯匹比,蘇聯是: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人愁。
樓內底層高大軒敞,堂皇典雅。擎天巨柱,圍可合抱。紅木家具,古色古香。正面壁上是大型瓷畫。畫中一座金黃色高樓高聳綠樹之上,一對黃鶴在云中飛。黃鶴重來黃鶴樓。這幅“白云黃鶴”,高9米,寬6米,用瓷磚765塊。
二樓正面壁上中間是一塊黑底金字大雕屏,屏上的文字是唐人閻伯理寫的《黃鶴樓記》全文。左右兩側有兩幅瓷磚壁畫,一幅是孫劉結盟,一幅是周瑜設宴。
三樓壁上是巨幅瓷畫。畫中有11位和黃鶴樓有關的唐宋著名人物的形象,中間一組人物是盛唐的崔顥、李白、王維、宋之問、孟浩然,左側是中唐的白居易、劉禹錫、杜牧;右側是宋代的陸游、范成大、岳飛。畫得非常傳神,不僅形態生動,而且能表達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像是用墨筆在粉墻上畫的壁畫,看不出瓷磚拼成的痕跡。它是我國陶瓷技術的新發展,是我國獨創的高超藝術。
在五樓的回廊上極目四望,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滔滔漢水,從北奔來。兩江匯合,浩浩蕩蕩。江上巨輪小船相接如螞蟻列隊。武漢三鎮高樓巨廈星羅棋布。林蔭大道縱橫交織。車如流水,人如潮涌。樹木歷歷的晴川出現了24層高樓的大飯店,芳草萋萋的鸚鵡洲變成了工廠區,還有水碧山青的東湖齊收眼底。
眼前景象令人胸懷開朗,精神振奮。
(姚荷生)
〔民間文學〕 黃鶴樓的來歷,得從呂洞賓跨鶴飛天說起。
相傳,呂洞賓游玩了四川的峨嵋山后,一時心血來潮,打算去東海尋仙訪友。他身背寶劍,沿著長江順流而下。這天,來到了武昌城。這里的秀麗景色把他迷住了,他興沖沖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頂上舉目一望,嗬! 只見對岸的那座山好像是一只伏著的大龜,正伸著頭吸吮江水;自己腳下的這座山,卻像一條長蛇昂著頭注視著大龜的動靜,呂洞賓心想:要是在這蛇頭上再修一座高樓,站在上面觀看四周遠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嗎!可這山又高,坡又陡,誰能在這上面修樓呢?嗨!有了,還是請幾位仙友來商量商量吧。他把寶劍往天空劃了那么一個圈,何仙姑就駕著一朵彩云來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說了,何仙姑一聽就笑了:“你讓我用針描個龍繡個鳳還差不多,要說修樓,你還是請別人吧!”說罷,一扭頭飛走了。呂洞賓又請來了鐵拐李,鐵拐李一聽哈哈大笑:“你要是頭發昏,我這里有靈丹妙藥,要修樓,你另請高明吧!”呂洞賓又請來了張果老,張果老搖著頭說:“我只會倒騎毛驢看唱本。”說罷也走了。呂洞賓心想,這下算完了,連仙友都不行,哪里還有能工巧匠呢?正在這時,忽然聽到從空中傳來一陣陣奇怪的鳥叫聲,他連忙抬頭一看,只見魯班師傅正騎著一只木鳶朝著他呵呵地笑呢,呂洞賓就急忙迎上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說了一遍,魯班師傅走下木鳶,看了看山的高度,又打量了一下地勢,隨手從山坡上揀來幾根樹枝,在地下架了拆,拆了架,想了一會說:“咱們明天早上再商議吧。”
第二天早上,雞剛叫頭遍,呂洞賓就急急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見一座飛檐雕棟的高樓已經立在山頂上了,他大聲呼喊著魯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層,可連魯班影子都沒看到,只看見魯班留下的一只木鶴,這木鶴身上披著黃色的羽毛,正用一對又黑又大的眼睛望著他。呂洞賓非常高興,一會兒摸摸樓上的欄桿,一會兒看看樓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簫,對著波浪滾滾的江水吹起曲子。他一邊吹曲子,一邊看著木鶴,嗨!這木鶴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呢,于是,他騎到了木鶴身上,木鶴立時騰空,沖出了樓窗,繞著這座高樓飛了三圈,一聲鶴唳,鉆進白云里去了。
后來,人們給這座高樓取了個名字,叫黃鶴樓。
(楊代曄 整理)
上一篇:詠《武漢·鸚鵡洲》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黃龍潭·烏龍潭》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