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據《東坡問答錄》等書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北朝使者來朝,常常寫詩為難翰林院學士們,如果答不出,他們就以此夸耀自己,顯示國威,搞得北宋朝廷很傷腦筋。有一次,北朝使者來了,皇上就叫蘇軾任館伴,陪同他們。其中一位就用詩詰問蘇軾。蘇軾笑著說:“賦詩,亦易事也;觀詩稍難耳。”于是立即揮毫勾畫出十二個字,向那位使者請教。使者顛過來,倒過去,怎么也看不懂,感到非常惶恐,十分尷尬。從此以后,北朝使者來朝就不敢說詩了。這種神智體詩,雖然帶有文字游戲性質,而且極詭怪,但設想倒是十分新奇的,往往顯示出作者的智慧與才能。蘇軾此詩可為代表。作者妙在不將全詩寫出,而“以意寫圖,令人自悟”,北朝使者當然要敗下陣去。
這首怪詩原來這樣讀: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蘇軾是著名的豪放派詩人,此詩寫得很有氣魄。先寫山間觀景,“長亭短景無人畫”,見山頂一座長亭在夕陽余暉中斜下低低的影子,是一幅絕妙的夕照圖,美極了;可惜沒有人來將這一美景描繪進圖畫中。“老大橫拖瘦竹筇”,一位年老長者,翻山越嶺,尋山訪水,興致勃勃,可是日暮時分足力不濟了,就以竹杖撐拄慢行。看來,他已游覽了整整一天,現在晚霞滿天,他又舍不得即刻返家,面對夕照晚景,流連忘返。可是畢竟年老力衰,連拿瘦竹杖的力氣也沒有了,只得橫拖著慢慢地踱步觀賞。這又是一幅絕妙的圖畫!“拖”字把老人對大自然的摯愛和大好河山的眷戀表達出來。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年間任翰林院學士,當時已近六十歲,詩中的老者可能是他本人的寫照。神宗年間他曾被貶黃州,流連山水,樂以忘憂,因此,他對尋山訪水,覓奇探勝,是頗有體會的。“回首斷云斜日暮”,老者準備下山,他依依不舍地回頭遠眺,只見落日晚霞,漸次暗淡,片片歸來的白云飄飛著,俊逸多姿,十分迷人!“曲江倒蘸側山峰”,一座座山峰的側影倒映在彎彎的江水中,好象一支支巨大的毛筆筆穎,正在飽蘸著澄碧的江水,準備揮灑成巨幅潑墨畫。三、四句想象奇特,氣勢恢宏,又是一幅動靜相因的優美圖畫。
這首神智體詩,實際上是一首寫景詩。作者不僅描繪了祖國壯麗俊秀的山光水色,而且字里行間滲透著深情至愛。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動至靜時得之……故宏壯也。”可以幫助我們品味這首詩的意境與藝術技巧。至于通過勾畫十二字,深藏著一首七言絕句,并且要讀者自己悟出,更可見作者的睿智和聰明了。
上一篇:《無題·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岳·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