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1),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2),密雨斜侵薜荔墻(3)。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粵文身地(4),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5)
【譯詩】登上高高的城樓只見荒野一片,海闊天高更引起心中愁思無限。陣陣冷風無情地吹打出水的芙蓉,滿墻的薜荔被密雨侵襲得不住抖顫。道道山嶺層層樹林遮住了遠望的目光,江流紆回曲折讓我對親人加倍思念。同被貶謫到這荒僻的百粵雜居之地,兄弟之間書信往來也難上加難。
【解析】柳宗元被貶至永州十年,元和十年(815)才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奉詔進京。但他們滿懷希望趕到長安時,朝庭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貶到更荒遠的柳、漳、汀、封、連州為刺史。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上任后寫的。通過登樓遠眺,抒發(fā)了他對劉禹錫等人的懷念之情和改革失敗后的感慨。第一聯(lián)寫初登上柳州城樓的感觸。詩人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樓,為的是遙望一同被貶的朋友們的去處,慰藉孤寂、愁苦的心靈,寄托對朋友的懷念。“城上高樓接大荒”,城樓本已很高,再加一“高”字,說明詩人立身之高及所見之遠。但放眼一望,收入眼簾的是一片荒野。于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樓接大荒、海天相連,這展現(xiàn)在眼前的廣闊無邊的空間,不正能融進詩人的茫茫愁思嗎?這起首一聯(lián),不僅包容了遼闊的境界和深廣的情意,還為以下逐層抒寫奠定了基礎。第二聯(lián)寫風急雨驟的近景。“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這是一聯(lián)精細的工對。作者登樓俯瞰,從所見中選取出芙蓉和薜荔,除了它們象征美好的事物外,一定是它們在急風密雨的侵襲中的情狀,引起了詩人的傷感。物以己悲,詩人便在對客觀景物的描述中,傾注了主觀的感受,而賦情于景。芙蓉出水,于風何礙?而“驚風”卻要“亂飐”;薜荔覆墻,于雨何干?而“密雨”偏要“斜侵”。一個“亂”字,道出驚風的肆虐;一個“斜”字,顯出密雨的刁頑。真是景中有情,境中有意。第三聯(lián)寫遠眺所見。這里由近及遠的契機是近景觸發(fā)的聯(lián)想。“驚風”、“密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不正與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艱難、危險處境相似嗎?詩人與四州刺史有著深厚的感情,一直關注著他們的命運。此景此情,使詩人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漳、汀、封、連四州的方向。然而這是徒勞的,無情的山嶺和林木,層層地遮擋著投向千里的目光,只增焦慮;曲曲折折的江流,更使人“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安書》)。“千里目”、“九回腸”道出了詩人相望的殷切和相思的痛苦;嶺樹重遮,江流曲折,則表現(xiàn)了詩人對政敵重重迫害、嚴密封鎖的憤慨。尾聯(lián)緊承前意。思之既切又望而不見,自然就會想到走訪和通信。但詩人即刻想到這也是枉然。陸路則山嶺重迭,水路則江流紆曲,互通音信已屬不易,互訪就更是奢望了。“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同被貶到這荒僻、異俗的百族雜居之地,已是叫人憂郁難解了。“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卻又連音信也無法傳遞,豈不更令人痛心!“共事”一句統(tǒng)攝題中漳、汀、封、連四州,并作為鋪墊,“猶自”一句則盡述憂思和憤懣,道出“寄”字之意,至使全篇珠連璧合,掩卷之后,韻味無窮。
上一篇:經(jīng)典《登崖州城作》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jīng)典《登江中孤嶼》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