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枋得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縣南,詩中泛指武夷山脈北段諸山。詩歌一開頭,作者就沉痛地訴說自己已近十年未能回歸故鄉,甚至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何以如此呢?作者沒有明說,也毋須明說,因為一則南宋亡國之后,抗元武裝慘遭鎮壓,形勢十分嚴酷,復國早已無望,勝利還家之夢能不幻滅?再則因妻兒被擄,生死不知,家毀人去,早已無家可還。三則作為大宋子民,前朝遺臣,雖無力無謀復國,但愛國之心不泯,而還家即意味著臣服元朝政權,豈能茍且歸去!“十年無夢得還家”,便蘊含著詩人自國亡家破以來久巳郁積心頭的這種種悲痛、憤恨、辛酸、孤獨、幻滅和誓不妥協的情懷,而這些情感又統一于詩人持節自守、堅貞不貳的品行之中。因此脫口而出的第一句,顯得深沉、蘊藉而急切,交代了全詩的背景,定下了全詩的基調。
第二句描述了作者棄家十年來遺世隱居、輾轉于青山野水間的生活情狀。“獨立青峰野水涯”,描繪出一幅清絕蒼涼的畫面,寫的雖是山水,但由第一句導引而來的種種情懷無不灌注其間。詩人雖已改名換姓,過著隱居生活,但并非是怡然自得的閑云野鶴,國仇家恨刻骨銘心,時時關注著時事風云。“青峰野水涯”在詩人心目中雖是元朝政權尚未涉足的一片“凈土”,暫可棲息,然而畢竟連同這片凈土在內的整個宋室江山均已淪陷,“獨立”二字便透露出隱居時的凄涼孤獨和無限惆悵。盡管這樣,詩人仍未屈服,那卓然而立的巍巍青峰正溶進了他那昂然挺立的形象和凜然不屈的情操。
第三句借寫山中雨歇時的景象,進一步反映出抗元失敗后的悲涼局面。作者進入閩贛山區之初,東南各地的武裝抗元斗爭還此起彼伏,風雷激蕩,給一切不愿南宋滅亡的人帶來過希望。而十年之后,反抗者盡遭鎮壓,歸順者趨之若鶩,確如雨歇云去,天地間一片沉寂。面對這一切,詩人苦悶、悲愴,亦在執著地尋覓:何為自己的歸宿?他欣慰地看到,山雨過后獨有梅花仍在傲然開放。其傲寒吐艷的堅貞氣節、卓然不俗的高潔品格,不正是自己及一切愛國志士素來仰慕、追求的嗎?“幾生修得到梅花”,即使經受幾生幾世的磨難,也要修煉得梅花那樣的氣節品格!事實上詩人也確實達到了這一境界。在忽必烈下令推薦南宋遺臣時,詩人亦被推薦,曾寫下著名的《卻聘書》,嚴詞拒絕;后被硬逼北上,便在途中絕食,入都不久即辭世殉節。
這首絕句,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懷、托物言志的手法。語言淺近而意蘊深遠,篇幅雖短,但字字句句都是積年血淚的結晶。詩中情致與景致相融,詩品與人品相映,意境清絕郁勃。
上一篇:葉紹翁《田家三詠》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選二)》古詩賞析與原文